“一小时犯罪赦免”的思考

2020/03/10 20:30:54 查看1201次 来源:易胜华律师

  “一小时犯罪赦免”的思考

  易胜华

  在朋友空间看到一则有意思的测试:“假如一小时内你做什么都不算犯罪,你会:1、抢银行;2、拥抱某人;3、让讨厌的人消失;4、把仇人狠狠地揍一顿;5、把痛恨的老师、老板暴扁一顿;6、抢军火;7、轰炸日本;8、吃大餐不给钱;9、睡觉;10、其他。”有几十万人参与投票,排在前5位的是:抢银行(50%);拥抱某人(14%);轰炸日本(11%);让讨厌的某人消失(7%);睡觉(4%)。

  严格地说,这个测试题的选项设置得还不够完善。例如:“把仇人狠狠地揍一顿”和“把痛恨的老师、老板暴扁一顿”是可以合并的。这两个选项各有2%的投票率,合并后的数据为4%。“轰炸日本”的选项也是不科学的。题干给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连飞到日本的路途时间都不够,更何况准备飞机和炸弹也不可能做到。这个不具备现实性的选项可以排除。

  上述选项中,我们合并两项,排除一项。再来看看投票结果:

  排在第一位的是:“抢银行”。

  一半以上的参与者有这种意愿,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抢银行的行为属于“抢劫罪”,最高是死刑。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参与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最后都被送上了刑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富是解决人的基本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现代社会中,没有金钱就没有安全感)。“抢银行”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快速获取财富的手段。当然,我们需要注意,参与投票者大多是年轻的网民。他们经济上正处在压力极大的时期(结婚、房子、车子等),对财富的渴望,加上投票时的游戏心态,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从当前的犯罪形势来看,青少年抢劫、抢夺、盗窃等财产类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犯罪类型上占有很大的比例。测试结果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吻合的。

  排在第二位的是:“拥抱某人”。“拥抱某人”的行为说不上是犯罪,出题者用了一种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应当是指“强暴”之类的性侵犯行为,这样才和其他的选项匹配。

  我注意到,“性侵犯”的投票率虽然排在第二位,在数量上却与“抢银行”有着三倍多的差距。这说明,对于年轻人,“性”的困扰远远低于对“财富”的渴求。当代社会,人们对“性”这个问题宽容了不少,年轻人的性冲动比较容易获得释放,但是仍然是财富之后的第二需求。当前青少年性犯罪是一个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测试题的结果同样印证了社会现实。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排在第三位的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拥抱某人”的选项,既是一种生理需求(性冲动),也是一种情感的需求。

  性犯罪在中国刑法中的处罚也是非常严厉的,最高可以是死罪。虽然现在强奸罪判处死刑的不多,但是刑期也很重,既遂犯罪基本都在有期徒刑三年以上,而且一般情况下不适用缓刑。现代人由于性观念的开放,很容易成为性犯罪的被告人,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

  排在第三位的是:“让讨厌的某人消失”。

  这个选项的表述同样比较含蓄。什么样的犯罪行为能够让人消失呢?答案只有一个:杀人。

  自古以来,“杀人”都是重罪、死罪。7%的数据说明,杀人的冲动潜伏在不少人的意识深处。这同样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安全需求”。排在其后(第四位,4%)的“暴扁仇人”构成故意伤害犯罪,最高量刑也是死刑。无论是杀人还是故意伤害,都说明了一般人内心深处本能的攻击性和报复性。如何避免这种可怕的人类本能被激发出来,是犯罪预防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排在第五位的是“睡觉”。睡觉当然不构成犯罪,选择这一项的人也许是基于两种考虑:觉得题干给出的条件不可能实现,不如睡觉;没有上述犯罪念头,所以放弃选择。我希望基于第二种考虑的人多一些。

  从以上选择结果我们注意到:排在前四位的都是暴力性、攻击性犯罪(抢劫罪、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而且都是死罪。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惩罚的后果,大多数人会实施最后可能判处死刑的暴力性犯罪行为。虽然这种结论与选项的设置有关,但是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法律将我们内心深处的魔鬼困在笼子里,一旦失去了法律的约束,这些魔鬼就要跑出来,犯下严重的罪行。

  “一小时犯罪赦免”当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我们也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会被发现,而且,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犯罪都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与犯罪得到“赦免”的效果是一样的。绝大多数犯罪者都抱着侥幸心理,这也正是犯罪发生的原因之一。完全靠“笼子”(法律)来困住“魔鬼”(犯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魔鬼只是暂时被困住,随时有可能冲破牢笼。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借助道德的教化、文艺的熏陶来驯服这只魔鬼,让它变成温顺的绵羊。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这难道仅仅只是一个有趣的测试吗?这个测试的答案其实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是天生的犯罪人。

  易胜华

  2011年11月8日 北京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