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防卫过当怎么判定?

2020/10/28 14:03:58 查看1027次 来源:杜勇律师

  近年来正当防卫制度越来越被我国刑法学界和实务界所关注,其中防卫过当的问题也日渐得到重视。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形。所谓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防卫尺度,因而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况。尽管我国《刑法》对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明文规定,但司法实践对于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出现了正当防卫与普通犯罪混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混淆等情况。

  那么如何判断防卫过当认定标准?

  防卫过当是一种轻微的犯罪行为,它的本质应当是较轻的社会危害性。判断防卫过当可以用防卫过当“四步判定法”

  一:防御或反击行为是否具备防卫性质?

  面对人身权利遭到侵犯的防御或反击行为,只有客观上具备正当防卫的时空条件,主观上具有防卫意识,即“防卫性质”,才能称作防卫行为。防卫行为应具备四个实质要件:一是合法性。二是紧迫性。三是针对性。四是防卫故意。

  二:防卫客体是否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1.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对非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绑架等等,不能实施特殊防卫

  2.暴力犯罪行为已经足以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所谓“危及人身安全”,是指危害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和性权利,而不是危害人身安全之外的其他权利;比如,针对财产权所实施的抢夺等,不应实施特殊防卫。所谓“足以严重”,是指这种危害有可能造成人身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三:防卫行为是否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以上后果?

  “重大损害”是指防卫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的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达到了“重大”程度。通说认为以造成重伤以上损伤程度(包括重伤、死亡)作为衡量标准。

  四:防卫手段和强度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目前理论通说认为,“造成重大损害”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构成防卫过当的两个并列的必备实质要件;即司法实践中不可能存在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过当,也不存在“造成重大损害”而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过当。如果防卫行为造成了重大损害后果、但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或者虽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未造成客观重大损害的,仍然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

  从防卫过当的整个过程来看,防卫人虽然出于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为目的,但是有一定的罪过心理,但如果防卫人在面对不法侵害时不仅要意识到到自己正在遭受不法侵害即防卫认识,还要意识到实施防卫是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即防卫意志,这在本质上对于方位人来说是很难同时兼顾的,这也与正当防卫所所秉持的原则——“法无需向不法让步”的原则相矛盾。

  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及责任归属在刑法学说与实务中被长期关注,不同的理论取向、各异的案件情节,也将会继续推动个体法益与社会正义的深度融合。防卫过当的罪过表现形式可能是犯罪故意也可能是犯罪过失,一以贯之的是,防卫过当的界定标准在司法规则中务必保持清晰明确的限度,并结合时代价值与案件事实相应调整。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