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主观故意?
2024/10/10 17:27:53
查看366次
来源:汪世龙律师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主观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这种行为违反了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具体来说,主观故意的认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观故意包括对行为本身的明知以及对危害结果的预见。行为人不仅要知道自己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还要预见到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例如,行为人如果知道其生产或销售的食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并且这种成分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则可以认定其具有主观故意。其次,主观故意的认定不要求行为人对有毒有害成分的具体成分有明确的认知。只要行为人知道其所生产或销售的食品可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即可认定其具有主观故意。这种认定方式强调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而非客观事实的完全掌握。第三,主观故意的认定通常采用“推定的明知”原则。即通过综合多种因素进行高度盖然性的推定。例如,行为人长期从事相关食品生产、销售行业,但未依法履行保障食品安全的义务,或者没有合法有效的购货凭证,均可以作为推定其具有主观故意的依据。
此外,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并不必然证明其知晓食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辩方可以通过反驳控方的推定,提供相反证据证明行为人并不具备主观故意。
最后,主观故意的认定还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证据进行审查。证据审查的要点包括: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行为,是否明知其销售的食品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是否存在证据证明其未履行食品安全保障义务等。综上所述,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主观故意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行为本身的性质以及具体的证据情况。通过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地界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投诉/举报
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进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