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发放贷款罪及电子证据专业论见

2025/04/07 14:54:58 查看942次 来源:许睿律师

专业论见:刑事案件中电子数据证据常见的辩护思路及实务指南

一、电子数据辩护思路

1. 取证程序合法性抗辩

主体资质电子数据收集提取需由2名以上侦查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若取证人员资质缺失或单人操作,可主张程序违法95

原始存储介质处理:依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七条,未扣押原始介质且未说明原因(如移动困难、紧急情况)的,或未通过完整性校验值(如哈希值)验证的,可质疑数据真实性7313

2. 真实性抗辩

篡改风险:若电子数据未封存原始介质(如直接提取备份数据)、未全程录像或未记录提取环境(如系统日志缺失),可主张数据存在篡改可能617

区块链存证审查:参考杭州互联网法院案例,需审查数据生成环境可靠性、区块链节点逻辑性及哈希值一致性。若存证平台资质存疑或数据上传前未固定,可否定证据效力414

3. 完整性抗辩

校验值缺失:根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未计算完整性校验值或校验值不一致的,可主张数据完整性无法保证71

数据链断裂:如电子数据存储、传输环节无连续记录(如未注明存放地点或未留存提取笔录),可质疑数据完整性34

4. 关联性抗辩

数据与案件事实脱节:若电子数据(如聊天记录)未直接指向犯罪行为,或缺乏与其他证据(如物证、证人证言)的印证,可主张其与案件无关210

5. 非法证据排除

严重程序违法: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现行有效,未封存原始介质且无法补正或合理解释的,可申请排除该证据142




二、裁判规则要点

1. 取证程序审查

法院重点审查是否封存原始介质、是否注明提取过程、是否由合法主体操作。例如,现场提取电子数据需符合《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十三条现行有效的紧急情形,否则取证无效52

2. 真实性认定标准

依据《刑诉法解释》第一百一十条,法院需核查数字签名、系统日志及数据修改记录。若数据提取过程不可重现(如未保存操作录像),可能否定其真实性419

3. 瑕疵证据补正规则

根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笔录无签名、数据类别不清等瑕疵,经补正或合理解释后可采信,否则排除642

4. 区块链存证采信规则

采用四要素审查法:数据来源真实(如第三方存证平台资质)、存储可靠(公共区块链节点互验)、内容完整(哈希值一致)、与其他证据关联414




三、实务操作建议

1. 技术对抗策略

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对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系统时间戳进行验证,质疑侦查机关单方鉴定的中立性31

2. 程序合法性审查清单

制作取证程序审查表,涵盖人员资质、原始介质处理、校验值计算等要素,用于庭审质证12

3. 政策辩护结合

结合民营企业保护政策,主张电子数据取证存在趋利性执法(如配侦公司主导全程取证),推动证据排除4

4. 进一步检索方向

若涉案数据涉及境外服务器,需核查《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第八十八条关于异地备份的要求,主张数据存储违规10




:以上分析需结合个案具体证据链及技术细节调整,建议对争议电子数据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镜像复制及哈希值校验,以强化辩护基础。

 

 

 

 

 

 

 

 

 

 

 

 

 

 

 

 

 

专业论见:违法发放贷款罪常见核心辩护要点解析

一、辩护思路及方向

1. 违法性阻却事由

主张发放贷款行为未违反**《商业银行法》第40现行有效**关于关系人贷款禁止性规定(如贷款对象非关系人或担保条件未优于同类贷款)。

援引**《贷款通则》第27现行有效**证明已完成尽职调查程序(如抵押物评估、借款人资信核查记录完整)。

2. 损失因果关系阻断

通过抵押物处置证明未造成实际损失(如已查封足额抵押物且正在执行)。

主张损失系市场风险或借款人欺诈导致,与发放行为无直接关联(需提供贷款后资金流向监控记录)。

3. 主观要件抗辩

否认对违反国家规定存在故意,强调内部审批流程合规或上级指令主导(需提供会议纪要、签批文件)。

利用**《刑法》第186现行有效**过失责任争议,主张对损失结果仅存在过失(如信贷员已履行形式审查义务)。

二、法院常见采纳的辩护观点

1. 程序合规性审查

法院关注贷款审批流程是否违反**《商业银行法》第52现行有效**(如信贷员未参与利益输送或未超越职权)。

采纳形式审查义务已完成的抗辩(如借款人资料表面真实且无显见瑕疵)。

2. 损失认定标准

严格适用**《立案追诉标准(二)》第37现行有效**,排除预期损失未执行抵押物价值

认可以贷还贷不构成实际损失(如新旧贷款风险未扩大)。

3. 责任主体切割

区分单位责任与个人责任,主张行为人系执行集体决策(需提供董事会决议或上级书面指示)。

对层级较低的信贷员,以无最终审批权为由减轻责任。

三、涉案当事人实务建议

1. 证据保全

保存贷款审批全流程文件(如尽职调查报告、抵押物评估记录、内部审批签字)。

固定证人证言以证明无主观恶意(如借款人隐瞒关键信息)。

2. 认罪协商策略

利用**《刑事诉讼法》第15现行有效**认罪认罚制度,争取量刑减让(需在审查起诉阶段主动退赃)。

通过立功(如揭发他人违法放贷行为)触发**《刑法》第68现行有效**从宽条款。

3. 退赔与执行衔接

在判决前主动退赔以降低损失金额(直接影响量刑档次)。

协调抵押物快速处置(如与银行达成执行和解)以阻断损失认定。
可进一步检索分析:具体案件中抵押物价值评估时点(发放时 vs 案发时)对损失认定的影响,以及区域性司法裁判尺度差异(如经济发达地区对数额巨大的认定可能更宽松)。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