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申请被拒?律师教你如何在征拆中突破“信息壁垒”

2025/04/18 10:58:01 查看78次 来源:京盟律师杜柏飞团队律师

在征地拆迁维权中,政府信息公开往往是关键的第一步。通过申请公开征地批文、补偿方案、规划文件等信息,被征收人能够快速锁定征收方的违法点,从而针对性启动法律程序。

然而,实践中,“拒收申请”“超期不答复”“以隐私或安全为由拒绝公开”等问题屡见不鲜。面对这些“信息壁垒”,被征收人该如何应对?本文结合法律依据与实务案例,提供破解之道。


 一、信息公开被拒的常见情形及法律定性

  1. 拒收申请文件 

  部分行政机关以“未收到申请”为由推脱责任,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九条,书面申请(包括邮寄)是合法形式。拒收快递视为送达,行政机关因此未答复的,构成行政不作为。

  2. 逾期不答复或模糊回复  

  法律规定,行政机关需在20个工作日内答复,延期最长不超过20日。若超期未回复,或仅提供部分信息(如仅公开征地公告但隐瞒补偿方案),则违反程序义务,被征收人可依法追责。

  3. 以“涉及隐私”“危害公共安全”为由拒绝 

  此类理由常被滥用。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行政机关需举证说明不公开的合理性。例如,补偿费用支付凭证虽涉及个人隐私,但若与公共利益相关(如征地补偿款分配),则不能一概拒绝。若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需提供充分证据,否则可通过复议或诉讼推翻。

  二、突破信息壁垒的四大法律武器

  1. 行政复议:快速纠正行政错误  

  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投诉、举报,要求责令改正。例如,在刘某某诉县政府案中,复议机关认定县政府未充分举证,撤销其拒绝公开补偿凭证的决定,并责令重新处理。

  2. 行政诉讼:司法监督保障权利 

  若复议未果,可直接起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对“拒绝公开或逾期答复”等五类案件必须受理,且举证责任倒置,行政机关需自证合法性。 

  典型案例:安徽先生申请公开土地出让合同被拒,法院以“未要求补充申请内容”“未证明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判决撤销答复并责令重做。

  3. 举报与监察:多途径施压  

  通过监察机关或上级部门举报行政机关的违规行为,如未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超期收费等,可能触发对责任人员的处分。

  4. 专业律师介入:精准制定策略 

  在某征地案中,我们通过信息公开获取关键证据,最终推翻政府“超期复议”的借口,成功维权。律师可协助申请人完善申请内容,避免“指向不明”被驳回固定证据(如邮寄回执、通话记录);针对行政机关的漏洞制定诉讼策略。

  三、征拆维权中信息公开的实操要点

  1. 申请内容需具体明确 

  避免笼统描述,应列明文件名称、文号或特征(如“XX项目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若申请被指“不明确”,可要求行政机关指导补充,而非直接拒绝。

  2. 优先选择书面形式 

邮寄申请时保留快递单号、签收记录,电子申请保存截图,作为后续举证依据。

  3. 关注时效,及时行动  

  答复期限届满后,需在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期限为60日)。拖延可能导致证据灭失或程序失权。

  四、律师提醒:信息公开是征拆维权的“生命线”  

  在京盟律师事务所代理的多起案件中,信息公开不仅揭开了征收程序的合法性面纱,更成为争取公平补偿的核心证据。例如,通过公开的征地批文发现审批范围与实际征收不符,或通过补偿方案揭露标准过低的问题。  

  记住:行政机关无权以“历史遗留问题”“内部信息”等借口逃避公开义务。若遇阻碍,务必及时启动法律程序,让阳光照进“信息黑箱”。


拆迁纠纷需要在把控全局的同时,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思路,持续全面的推进整个案件。因此,维权有难题,请咨询专业律师,将为你的拆迁全过程保驾护航!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