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00:26:33 查看54次 来源:彭佩荣律师
社保代缴=定时炸弹,企业面临百万罚单+刑事责任
企业合规风险警示之一
引言
近年来,部分企业为降低用人成本或迎合灵活就业者需求,通过代缴社保的方式为无实际劳动关系的人员办理社保登记。然而,此类行为不仅违反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原则,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后果。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剖析法律风险,并提出合规建议。
典型案例与裁判规则
案例一:北京东城法院“社保代缴合同无效案”
某劳务公司委托人力公司为无劳动关系人员代缴社保,因费用纠纷诉至法院。法院认定双方《人事代理协议》无效,理由如下:
社保缴费主体应为实际用人单位,代缴行为虚构劳动关系,违反《社会保险法》第58条、第60条关于用人单位自行申报缴费的强制性规定。协议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保基金管理秩序,属于《民法典》第153条规定的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双方均有过错,需自行承担损失,相关线索移交社保机构处理。
案例二:南京六合区法院“失业人员代缴社保纠纷案”
失业人员柯某通过第三方公司挂靠代缴社保,因未实际缴费起诉追讨费用。
法院认定:虚构劳动合同系虚假意思表示,代缴协议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无效。代缴方需返还费用,但个人亦需承担过错责任。
案例三:自由职业者“挂靠代缴被诈骗案”
李女士委托中介代缴社保,因中介未履约起诉。法院判决返还费用,并强调灵活就业人员应通过合法途径参保,代缴行为涉嫌欺诈风险。
法律风险分析
一、合同无效风险
代缴社保协议因虚构劳动关系、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被法院直接认定无效,企业可能无法追讨垫付费用,还需承担过错责任。
二、行政处罚风险
企业可能被社保部门责令补缴、罚款,甚至列入社保严重失信名单。
部分地区(如广东、北京)明确将社保代缴定性为骗保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
三、刑事风险
虚构劳动关系骗取社保待遇,可能构成诈骗罪或社会保险欺诈罪。例如,某员工虚构高基数参保骗取生育津贴被判刑。
企业合规管理建议
一、严格审核劳动关系真实性
确保社保缴费主体与劳动合同签订主体一致,避免通过关联公司或第三方代缴。
对灵活用工、劳务派遣等特殊情形,需留存完整的用工协议、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等证据链。
二、规范社保代理行为
若委托第三方机构代办社保,需确保其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等资质,且代理行为仅限于“代为操作”,不得虚构劳动关系。
避免通过“社保黄牛”或异地关联公司代缴,此类操作已被多地明文禁止。
风险应对预案
若发现历史代缴问题,及时终止协议并主动向社保部门报备,配合纠正缴费记录。
遭遇行政处罚或诉讼时,主张过错分担,减少经济损失。
结语
社保代缴绝非“行个方便”的小事,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危险操作。从罚款百万到刑事责任,从员工索赔到商誉崩坏,每一起案例都在警示企业:社保合规是经营“生死线”,容不得半分侥幸。
没有了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