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发现安全隐患未上报导致事故,是否可能构成共同犯罪?

2025/04/22 20:20:00 查看237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员工发现安全隐患未上报导致事故,是否可能构成共同犯罪?

在重大责任事故罪案件中,员工发现隐患却未及时上报的行为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是企业和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以下林智敏律师为您厘清责任边界:

一、法律界定:何时可能构成共同犯罪?

根据《刑法》第25条,共同犯罪需满足两点:

1.     主观上存在共同故意或过失:员工明知隐患可能引发事故,仍放任或轻信可避免;

2.     客观上存在共同行为:未上报行为与管理者违规操作形成合力,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关键法律依据:

1.      《安全生产法》第56条: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向现场管理人员或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2.      《刑法》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可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二、员工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的三种情形

1. ‌负有法定报告义务的特殊岗位人员

a)      典型岗位:专职安全员、特种设备操作员、危险品保管员等。

b)      法律责任:因其岗位职责包含隐患排查义务,未报告可能被认定为不作为的犯罪行为。

2. ‌参与管理层决策的知情者

a)      典型行为:参与安全会议时已知隐患,却默许管理者违规生产。

b)      违法边界:若员工具有安全管理职权(如部门主管),可能因默示同意被追责。

3. ‌故意隐瞒或伪造数据

a)      高危操作:擅自关闭报警装置、修改设备监测数据、销毁隐患记录。

b)      法律后果:此类积极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掩盖隐患,与管理者构成共同犯罪。

三、不构成犯罪的两类常见情形

1. ‌普通员工无明确法定报告义务

a)     免责条件:若企业未通过制度明确员工报告责任,且员工岗位无特殊安全职责,通常不追究刑责。

b)     例外风险:若隐患极其明显(如明火靠近易燃物),员工未采取任何避险措施,可能被认定存在过失。

2. ‌已上报但管理层未处理

a)     合规操作:员工通过邮件、书面报告等可追溯方式上报隐患,且留存证据,则事故责任由管理层承担。

四、实务争议焦点:因果关系的认定

司法机关判断员工责任时,重点考察两大问题:

  1. 未上报行为与事故的关联性若隐患必然导致事故(如承重结构已断裂),未报告者责任加重;

  2. 员工是否具备专业判断能力电工未发现电路老化可能被追责,而流水线普工通常不苛求专业认知。

五、风险防范建议

1.       对企业

a)      在劳动合同和《安全手册》中明确各岗位隐患报告义务;

b)     建立匿名举报渠道,避免员工因顾虑报复而沉默。

2.      对员工

c)      发现隐患后立即通过书面、邮件或系统工单上报,并截图留存;

d)     若管理层拒不整改,可向应急管理部门举报(《安全生产法》第74条)。

 

林智敏律师提示:员工未上报安全隐患是否构成犯罪,核心在于其是否负有法定或约定的作为义务。特殊岗位人员、决策参与者需格外谨慎,普通员工则应留存上报证据以自证合规。建议企业通过制度化设计明确责任链条,避免因管理漏洞将员工推向刑事风险边缘。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专业尽责的林智敏律师刑事辩护团队,温馨提示:如遇刑事案件,先不要张也不要心烦意乱,第一时间咨询正规、专业的律师以获取正确的法律帮助方为上策!不要盲目相信黄牛”“找关系摆平等野路子,希望能帮到您!办案理念:专业高效,为当事人利益全力辩护,不让当事人蒙受不白之冤。擅长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无罪辩护,从案件细节入手找到突破口而拿出独特辩护方案。宗旨:不让任何一位无辜者蒙受不白之冤,为当事人提供最优质的刑事辩护方案,守护您的合法权益!】

如需要了解更深入的刑事案件问题,欢迎咨询林智敏律师专业刑事辩护团队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