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亲友请求帮忙保管可疑财物,是否可能构成犯罪?

2025/04/28 12:38:07 查看42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被亲友请求帮忙保管可疑财物,是否可能构成犯罪?

生活中,亲友间互相帮忙本属人之常情,但若保管的物品涉嫌犯罪所得,即便出于善意也可能触犯刑法。以下林智敏律师为您解析此类行为的法律风险,帮助大家避免被动涉罪。

一、法律明确规定:保管赃物可能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第312条,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1.   “窝藏”即包含保管行为无论是长期存放还是短期暂存,均可能被认定为“窝藏”;

2.   “明知”是核心要件即使未牟利,只要主观上知道或应当知道财物来源非法,即可能构罪。

二、何种情形可能被认定为“明知”?

司法实践中,明知包括直接明知(明确知晓是赃物)和推定明知(根据客观情形应知)。以下情形可能被司法机关认定明知

1.  财物来源明显异常

[1]     亲友无法说明财物合法来源(如大量现金、奢侈品、未拆封电子产品等);

[2]     财物与亲友经济状况严重不符(如普通工薪阶层突然委托保管名表、金条)。

2.  保管方式不合常理

[1]     要求秘密存放、更换包装或删除沟通记录;

[2]    拒绝签订书面协议、提供权属证明或交易凭证。

3.  上游犯罪已被曝光

[1]     若亲友涉嫌犯罪被立案调查,仍受托保管其财物;

[2]    财物已被司法机关通报为涉案财产。

示例:表弟突然送来10台全新未拆封手机,要求暂存且拒提供发票,称别问来源。此时保管行为可能被推定为明知

三、司法如何认定“保管赃物”的责任?

  1. ‌‌刑事责任

a)       涉案财物价值达3000元以上即可刑事立案(部分省市提高至6000元);

b)       若导致上游犯罪无法查处或造成严重后果,可能面临3-7年有期徒刑。

  1. 财物风险

a)       保管的赃物将被司法机关追缴,损失需自行承担;

b)       若保管期间财物损毁,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常见误区澄清

  1. 帮忙不牟利就不违法”‌法律不要求行为人获利,只要客观上帮助掩饰赃物即可构罪。

  2. 碍于情面难以拒绝”‌情感因素不能阻却犯罪认定,司法机关重点审查行为性质。

  3. 只是临时存放,很快归还”‌即便短期保管(如一天),只要符合窝藏要件,仍可能被追责。

五、如何规避风险?

‌1拒绝可疑请求

a)对来源不明、价值高昂的财物,直接拒绝保管;

b)告知亲友:“需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否则无法帮忙”。

‌2留存证据自证清白

a)要求对方书面说明财物来源,并保存聊天记录、通话录音;

b)通过银行转账等可追溯方式接收保管物,避免现金交易。

‌3及时止损与报警

a)若保管后察觉财物可疑,立即要求亲友取回并留存书面通知;

b)若对方拖延或失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备,争取主动消除责任。

六、误保管赃物后的应对措施

1.    立即停止接触不再转移、使用或处置财物;

2.    主动说明情况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经过,提交保管协议、沟通记录等证据

3.    配合调查协助司法机关追查上游犯罪,争取从轻或免除处罚

林智敏律师提示:法律不因亲情友情网开一面,保管可疑财物的行为可能让自己陷入刑事风险。面对亲友请求时,务必保持警惕,坚守法律底线。善意应有边界,合法方能心安。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专业尽责的林智敏律师刑事辩护团队,温馨提示:如遇刑事案件,先不要张也不要心烦意乱,第一时间咨询正规、专业的律师以获取正确的法律帮助方为上策!不要盲目相信黄牛”“找关系摆平等野路子,希望能帮到您!办案理念:专业高效,为当事人利益全力辩护,不让当事人蒙受不白之冤。擅长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无罪辩护,从案件细节入手找到突破口而拿出独特辩护方案。宗旨:不让任何一位无辜者蒙受不白之冤,为当事人提供最优质的刑事辩护方案,守护您的合法权益!】

如需要了解更深入的刑事案件问题,欢迎咨询林智敏律师专业刑事辩护团队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