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12:38:07 查看42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被亲友请求帮忙保管可疑财物,是否可能构成犯罪?
生活中,亲友间互相帮忙本属人之常情,但若保管的物品涉嫌犯罪所得,即便出于善意也可能触犯刑法。以下林智敏律师为您解析此类行为的法律风险,帮助大家避免被动涉罪。
一、法律明确规定:保管赃物可能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第312条,“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1. “窝藏”即包含保管行为:无论是长期存放还是短期暂存,均可能被认定为“窝藏”;
2. “明知”是核心要件:即使未牟利,只要主观上知道或应当知道财物来源非法,即可能构罪。
二、何种情形可能被认定为“明知”?
司法实践中,“明知”包括直接明知(明确知晓是赃物)和推定明知(根据客观情形应知)。以下情形可能被司法机关认定“明知”:
1. 财物来源明显异常
[1] 亲友无法说明财物合法来源(如大量现金、奢侈品、未拆封电子产品等);
[2] 财物与亲友经济状况严重不符(如普通工薪阶层突然委托保管名表、金条)。
2. 保管方式不合常理
[1] 要求秘密存放、更换包装或删除沟通记录;
[2] 拒绝签订书面协议、提供权属证明或交易凭证。
3. 上游犯罪已被曝光
[1] 若亲友涉嫌犯罪被立案调查,仍受托保管其财物;
[2] 财物已被司法机关通报为涉案财产。
示例:表弟突然送来10台全新未拆封手机,要求暂存且拒提供发票,称“别问来源”。此时保管行为可能被推定为“明知”。
三、司法如何认定“保管赃物”的责任?
刑事责任
a) 涉案财物价值达3000元以上即可刑事立案(部分省市提高至6000元);
b) 若导致上游犯罪无法查处或造成严重后果,可能面临3-7年有期徒刑。
财物风险
a) 保管的赃物将被司法机关追缴,损失需自行承担;
b) 若保管期间财物损毁,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常见误区澄清
“帮忙不牟利就不违法”:法律不要求行为人获利,只要客观上帮助掩饰赃物即可构罪。
“碍于情面难以拒绝”:情感因素不能阻却犯罪认定,司法机关重点审查行为性质。
“只是临时存放,很快归还”:即便短期保管(如一天),只要符合“窝藏”要件,仍可能被追责。
五、如何规避风险?
1、拒绝可疑请求
a)对来源不明、价值高昂的财物,直接拒绝保管;
b)告知亲友:“需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否则无法帮忙”。
2、留存证据自证清白
a)要求对方书面说明财物来源,并保存聊天记录、通话录音;
b)通过银行转账等可追溯方式接收保管物,避免现金交易。
3、及时止损与报警
a)若保管后察觉财物可疑,立即要求亲友取回并留存书面通知;
b)若对方拖延或失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备,争取主动消除责任。
六、误保管赃物后的应对措施
1. 立即停止接触:不再转移、使用或处置财物;
2. 主动说明情况: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经过,提交保管协议、沟通记录等证据;
3. 配合调查:协助司法机关追查上游犯罪,争取从轻或免除处罚。
林智敏律师提示:法律不因亲情友情网开一面,保管可疑财物的行为可能让自己陷入刑事风险。面对亲友请求时,务必保持警惕,坚守法律底线。善意应有边界,合法方能心安。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专业尽责的林智敏律师刑事辩护团队,温馨提示:如遇刑事案件,先不要张也不要心烦意乱,第一时间咨询正规、专业的律师以获取正确的法律帮助方为上策!不要盲目相信“黄牛”“找关系摆平”等野路子,希望能帮到您!办案理念:专业高效,为当事人利益全力辩护,不让当事人蒙受不白之冤。擅长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无罪辩护,从案件细节入手找到突破口而拿出独特辩护方案。宗旨:不让任何一位无辜者蒙受不白之冤,为当事人提供最优质的刑事辩护方案,守护您的合法权益!】
如需要了解更深入的刑事案件问题,欢迎咨询林智敏律师专业刑事辩护团队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