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行为未完成即被抓获,是否构成犯罪未遂?

2025/05/06 12:24:39 查看54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掩饰行为未完成即被抓获,是否构成犯罪未遂?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刑法》第312条)的既未遂认定直接影响量刑轻重。以下林智敏律师为您解析“行为未完成”场景下的司法认定逻辑与辩护要点。

一、法律定性: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属于行为犯,即只要实施窝藏、转移、收购等法定行为即可构成既遂,不要求实现“完全掩盖犯罪所得”的结果。

例外情形:若掩饰行为因意志外原因未完成(如转移赃物途中被截获),可能构成犯罪未遂。

争议焦点

司法机关主流观点:转移行为一经启动即构成既遂(如将赃物搬离原存放地);

辩护突破方向:需证明行为未达“实际控制”或“阻断侦查”程度(如赃物仍在原主支配范围内)。

二、实务中“未完成行为”的三大认定标准

‌‌1. 行为阶段划分标准

预备阶段:一般不处罚;

实行阶段:既遂/未遂视完成度;

事后阶段:既遂。

‌2. 核心判定要素

空间脱离:赃物是否脱离原持有人实际控制(如转移至10公里外仓库);

处置可能性:是否具备实质处分条件(如已联系好买家并约定交易地点);

阻断侦查:是否对司法机关追查形成实质性障碍(如使用加密钱包转移资金)

‌3. ‌地域裁判差异

长三角地区:转移行为开始即认定既遂

珠三角地区:要求实际转移出原控制区域

三、有效抗辩的三大路径

‌‌‌ ‌1. 行为未达实行阶段

举证购置作案工具、踩点记录等仅属预备行为;

提供通讯记录证明尚未与上游犯罪人达成合意。

‌2. 未形成实质妨害

调取监控视频证明赃物仍在原场所未移动;

出示聊天记录显示尚未编造虚假权属证明。

‌3. 主观认知错误

证明行为人误认为财物合法(如提供供货方伪造的完税证明);

举证存在交易价格合理抗辩(如市场同期正常折价交易记录)。

四、实务应对建议

‌‌‌‌‌‌1、证据固定

立即保存作案中断时的现场照片、监控录像;

扣押物品清单注明“尚未完成转移”等状态描述。

‌2、鉴定介入

申请对电子数据载体(手机、电脑)进行司法鉴定,恢复删除的预备阶段记录;

委托第三方评估赃物移动距离与控制权变更关联性。

‌3、量刑协商

在审查起诉阶段提交《未遂情节认定申请书》;

结合退赃退赔争取检察机关出具认定未遂的《量刑建议书》。

结语

掩饰行为是否构成未遂,关键在于“行为是否实质妨害司法追查”。建议涉案人员重点收集行为阶段证据,及时委托律师介入证据保全与鉴定申请。对于跨地域犯罪,需特别关注管辖法院的裁判倾向,制定区域性辩护策略。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