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19:56:37 查看17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利用爬虫技术抓取数据可能构成犯罪吗?
根据《数据安全法》第32条,爬虫技术本身不违法,但操作不当可能触犯8项罪名。
一、四大致命操作
1. 突破防护措施
绕过验证码、破解加密接口;
伪造设备ID绕过IP封锁;
法律后果: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违法所得5万元即判刑。
2. 抓取个人信息
非法获取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收集超过5000条普通信息或500条敏感信息即触刑;
特殊风险:即便数据已公开(如企业公示信息),批量采集仍可能违法。
3. 危害国家安全
抓取地图坐标、基础设施数据;
采集重点人员信息(如军警、科研人员);
重罪提示:可能构成间谍罪,最高可判死刑!
4. 干扰系统运行
高频访问导致服务器瘫痪(≥5万次/日);
每秒请求超过正常用户百倍以上;
经济损失:造成10万元以上损失即达立案标准。
二、法律后果三重门
1、民事责任
赔偿被爬企业直接损失(包含修复系统费用)
2、行政处罚
非法爬取数据:最高罚款100万元;
拒不整改:吊销营业执照;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方:最高罚款年营业额5%。
3、刑事风险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3-7年有期徒刑;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7年;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最高15年。
三、合规爬虫三原则
1.遵守Robots协议
2.获取合法授权
企业数据需签订《数据合作授权协议》
个人数据必须取得单独明示同意
3.数据脱敏处理
删除身份证后四位
对手机号中间四位加密
严禁留存用户生物识别信息
四、企业防火墙指南
1、技术防控
设置访问频率阈值(建议≤1次/秒)
伪装爬虫身份必留真实联系方式
2、制度保障
与技术人员签订《数据合规承诺书》
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3、应急机制
发现异常流量立即停止操作
收到侵权通知后24小时内删除数据。
切记:技术是把双刃剑,爬虫使用守好法律边界才能走得更远!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