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家属,最容易被骗

2025/05/12 11:04:27 查看31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当一个家庭中有人卷入刑事案件,家属往往瞬间陷入巨大的恐慌与焦虑之中。这种强烈的情绪冲击,使得他们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说辞时,丧失了应有的理性判断,也因此,成为了诈骗分子眼中的“肥肉”。


迷信“关系”,掉入无底黑洞


在传统人情社会思维的影响下,许多家属坚信“关系”的力量大于法律,认为只要找到足够硬的关系,就能让案件朝着对自己亲人有利的方向发展,甚至能把人从看守所“捞”出来。诈骗分子正是精准拿捏了家属的这种心理。他们或是自称认识公检法内部,或是暗示自己与办案人员私交甚好,以“打点关系需要费用”为由,向家属索要高额钱财。


以周伟思之子的遭遇为例,在周伟思因涉嫌受贿罪等罪名被带走调查后,他听信亲属的“捞人之计”,结识了所谓“保密部门”人员。对方信誓旦旦地表示可以帮忙将周伟思取保候审,周伟思之子满怀希望,先后支付了3000万元,最终却被人骗走2700万元,人财两空。还有深圳市沙井街道办原副主任李鼎荣的妻子钟某儿,在丈夫被纪委带走后,急于“捞人”,经朋友介绍认识王某圣,先后给了他750万元,希望能为老公争取缓刑,结果李鼎荣仍被判十三年六个月,而她的钱也打了水漂。


这些案例都表明,刑事案件的办理有着严格的法定程序,从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到审判,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监督机制,根本不是靠所谓的“关系”就能随意左右的。家属若迷信关系,不仅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可能因行贿等行为触犯法律,让自己也陷入刑事风险之中。


轻信“承诺”,沦为待宰羔羊


除了“关系”骗局,家属还容易被一些不良律师或冒充律师的人用虚假承诺所蒙骗。他们往往会打着“包赢”“100%取保候审”的幌子吸引家属委托。在家属急切想要帮助亲人摆脱困境的心理驱使下,这些承诺听起来极具诱惑性。


然而,刑事案件的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以及司法机关的判断等,没有任何一个律师能够准确预知并保证案件的最终走向。真正专业、负责的律师,会基于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为家属提供客观的分析和可行的辩护方案,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承诺来误导家属。那些轻易许下“包赢”“包取保”承诺的人,大多只是为了骗取家属的钱财,一旦钱到手,便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甚至消失不见。


落入“低价陷阱”,服务质量难保障


在选择律师时,有些家属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是存在贪图便宜的心理,会被一些打着“超低价格”旗号的法律服务提供者所吸引。但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法律服务也是如此。低价背后,往往隐藏着服务质量低劣、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低价服务者可能缺乏处理刑事案件的经验,无法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也可能在服务过程中以各种理由中途加价,让家属陷入被动的境地。更有甚者,有些根本就是骗子,收了钱却不办事。相比之下,正规、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虽然收费相对较高,但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全面、专业的法律服务,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遭遇“信息泄露”风险,案件雪上加霜


在信息时代,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利用家属的急切心理,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渠道主动联系家属,声称可以提供“特殊渠道”或“内部信息”,以此骗取家属的信任和钱财。家属在慌乱之中,很容易向这些陌生人透露案件信息。


但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家属遭受诈骗,还可能造成案件信息泄露,影响案件的正常处理。一旦案件信息被不当传播,可能会干扰司法机关的侦查和审判工作,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些关键证据的泄露可能会让犯罪嫌疑人或其他相关人员有机会销毁证据、串供等,增加案件办理的难度。


刑事案件的家属在面对亲人涉案的困境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各种骗局所迷惑。要相信法律的公正和权威,通过正规途径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在选择律师时,要仔细核实律师的身份和资质,了解其办案经验和口碑,切勿盲目轻信“关系”“承诺”“低价”等陷阱。同时,要注意保护案件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给案件处理带来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