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12:34:52 查看84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什么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刑法条文依据是什么?
一、罪名定义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破坏或干扰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数据损毁,且达到法定严重程度的行为。这类犯罪不仅威胁网络安全,还可能引发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公共安全风险。
二、刑法条文依据
我国《刑法》第286条明确了三类破坏行为及法律责任:
1、破坏系统功能(第286条第1款)
行为特征:删除、修改、增加、干扰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
后果要求: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且达到“严重后果”
量刑标准:构成犯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2、破坏数据与程序(第286条第2款)
行为特征:对系统中存储、处理或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
后果要求:需导致严重后果(如核心数据永久丢失、业务瘫痪等)
量刑标准:与第1款相同。
3、制作传播破坏性程序(第286条第3款)
行为特征: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后果要求: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即可定罪,无需严重后果
量刑标准:与前述条款一致
三、构成核心要件
认定本罪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行为违法性
未经合法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实施破坏行为。
举例:员工擅自删除公司服务器数据,即使出于报复,仍构成违法。
2、技术关联性
必须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的软硬件或数据实施破坏。
例外:单纯物理损坏设备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非本罪。
3、后果严重性
以下情形视为“严重后果”:
1)造成10台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软件/硬件不能恢复;
2)导致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
3)影响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机构运作超4小时。
四、常见违法行为场景
1、“删库跑路”类
程序员删除公司数据库导致业务瘫痪。
2、数据篡改类
黑客入侵篡改医院挂号数据、金融交易记录等。
3、网络攻击类
发动DDoS攻击致网站服务器崩溃。
4、病毒传播类
制作勒索病毒锁死他人文件索要赎金。
五、法律风险提示
1、技术行为的边界
即使是系统维护人员,未经授权删除日志、修改配置也可能构罪。
2、单位责任连带
企业若纵容员工实施破坏行为,可能面临罚金,直接责任人最高可判15年。
3、民事赔偿叠加
除刑事责任外,还需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如系统修复费用、停业损失等)。
六、公众应对建议
个人:不下载不明程序,避免成为病毒传播帮凶;
企业:完善系统权限管理,关键操作需双人复核;
技术人员:留存操作日志,拒绝执行违法指令。
林智敏律师提醒: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我国打击网络犯罪的核心罪名之一。任何未经授权的技术破坏行为,都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在数字化时代,合法、合规操作不仅是对他人的保护,更是对自身权益的负责。如遇相关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厘清法律责任。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