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拆后补”是否合法?2025年征拆新规深度法律剖析

2025/05/14 11:02:26 查看168次 来源:京盟律师杜柏飞团队律师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征地拆迁问题频发,其中“先拆后补”的争议尤为突出。许多被征收人因不了解法律规定,在未获得合理补偿前被迫搬迁,导致权益受损。本文结合最新法律法规与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先拆后补”的合法性,并为被征收人提供维权指引。 

一、法律明确规定:“先拆后补”违法!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暴力、威胁或断水断电等非法手段迫使搬迁。这一规定明确将“先补后拆”作为法定程序,而非原则性倡导。 

  2025年政策动向:尽管现行法律已明确禁止“先拆后补”,但实践中仍有地方以“预征收”“模拟签约”等名义变相操作。2025年,随着国家对征收程序的监管趋严,司法判例进一步强调:“先签约后批准征收”不得规避法定补偿义务,征收部门若未完成补偿即强拆,将面临更严厉的行政追责。 

  二、“先拆后补”的常见陷阱与法律后果  

  1. 以“预征收”名义规避程序 

  部分项目以“旧城改造”或“民意调查”为名,要求被征收人先签订附条件的补偿协议,待签约比例达标后转为正式征收。此类操作虽看似合法,但若未同步完成补偿或未依法公告征收决定,仍属违法。 

  2. 强制拆除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征收部门若违法强拆,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包括房屋损失、物品损毁及过渡期安置费用。  

 刑事责任:暴力强拆可能触犯《刑法》中的故意毁坏财物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等。  

典型案例:最高法在河北某旧城改造案中明确,即便村委会实施强拆,若项目由区政府主导且最终受益,区政府仍需承担违法责任。 

  三、被征收人如何应对“先拆后补”?  

  1. 拒绝搬迁,坚守法律底线 

  面对“先拆后补”要求,被征收人有权拒绝搬迁,并明确要求征收方按《补偿安置方案》履行义务。 

  2. 证据固定与报警维权 

  收集证据:拍摄强拆现场视频、保存补偿协议、公告文件等。 

 立即报警:警方有义务制止违法强拆,出警记录可作为后续诉讼证据。  

  3.法律途径全面反击

 申请信息公开:要求公开征收决定、补偿方案等文件,核查程序合法性。  

 提起行政诉讼:针对违法强拆或补偿不到位,可诉请法院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索赔。  

四、律师建议:警惕变相操作,及时专业维权

1. 审慎签署“预签约协议” 

  部分协议约定“签约率达标后生效”,一旦签署可能丧失重新协商补偿的机会。建议在律师指导下审查条款,避免陷入被动。  

2. 关注地方政策与司法判例 

 2025年,各地可能出台细化征收程序的地方性法规,被征收人需关注政策变化,结合最高法判例强化维权依据。  

3. 专业律师介入事半功倍 

 从证据收集到诉讼策略,专业律师可帮助被征收人精准打击征收方的程序漏洞,最大化争取补偿权益。  

  结语 

  “先拆后补”本质是对被征收人权益的严重侵害。2025年,随着法治化进程的深化,国家对违法征收的打击力度将持续加强。被征收人应坚定法律信仰,善用司法武器,守护自身合法权益。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