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案家属必看,这些坑千万不要踩

2025/05/15 10:11:25 查看19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当家人卷入刑事案件,家属往往心急如焚,一心想为亲人排忧解难。然而,在这慌乱时刻,稍有不慎就可能踏入法律“雷区”,不仅无法帮到亲人,还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使案件变得更加棘手。下面这些常见“大坑”,刑事案家属们务必警惕。


病急乱投医,迷信“关系”捞人


“我认识某某领导,花点钱就能把人捞出来!”这类说辞极具迷惑性,让许多家属在慌乱中轻易相信。但实际上,99%号称能“捞人”的“关系”都是骗子。他们利用家属的焦虑心理,骗取巨额“活动费”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便真有个别人与司法人员存在不正当联系,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干预案件的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规定,还可能引起司法机关反感,导致当事人被加重处罚 。


在某诈骗案中,家属听信“关系户”的承诺,花费50万试图“疏通关系”,结果对方卷款跑路。更糟糕的是,检察院在审理时认为当事人家属此举是“态度恶劣”的表现,最终当事人刑期被加重,追悔莫及。所以,家属们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轻信这类谎言,走正规法律途径才是正解。


盲目发言,祸从口出


在焦急状态下,家属很容易忽视言行可能带来的后果。向办案人员求情,比如“他平时很老实,这次是被人骗了”,这类看似平常的话语,可能会被办案人员认定为当事人“认罪”的间接证据;在社交平台发帖喊冤,如“我家人是被冤枉的”,也可能被解读为“干扰司法”,给案件处理带来负面影响。


在与办案人员沟通前,家属务必先咨询律师,了解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同时,在案件处理期间,尽量对外保持沉默,避免因不当言论给亲人的案件添乱,让案件朝着不利方向发展。


自行盲目“捞人”,弄巧成拙


家属们往往迫切希望亲人能早日恢复自由,于是急于申请取保候审,却忽略了其中的风险。若当事人在取保后与同案犯联系串供,就可能被认定为“毁灭证据”,直接面临被批捕的后果;如果取保后当事人失联,家属还有可能被追究包庇罪。


在办理取保候审前,家属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确保当事人取保后严格遵守规定,绝不能接触同案犯,避免因一时疏忽导致前功尽弃,让亲人陷入更艰难的处境。


随意签字,掉进陷阱


面对办案人员要求签字的文件,有些家属因不敢拒绝或未仔细查看内容就匆忙签字,这可能会让自己和亲人追悔莫及。比如认罪认罚书,如果当事人未充分了解签字后果就贸然签署,很可能丧失从轻处罚的机会;笔录确认书也是同理,若笔录内容与当事人陈述不符,一旦签字即视为认可,后续想要翻供难度极大。


家属在面对需要签字的文件时,务必仔细阅读每一项内容,如有疑问,一定要当场提出。若发现笔录有误,应坚决要求修改,确保文件内容准确反映事实,避免因盲目签字给案件走向带来不利影响。


忽视律师作用,错过最佳时机


还有些家属认为律师在刑事案件中作用不大,或者觉得案件还在初期,不用着急请律师,想再观望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在刑拘初期,正是案件走向的关键节点,律师越早介入,越有可能为当事人争取到不批捕、取保候审或缓刑处理的结果。


律师不仅可以在侦查阶段会见当事人,传递信息、稳定情绪,还能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全面收集证据,如调取监控、通讯记录等,为当事人提供有力辩护,甚至推翻不实指控。在某故意伤害案中,律师通过调取现场监控,成功证明当事人系正当防卫,最终当事人被无罪释放。所以,家属应在第一时间为亲人聘请专业律师,借助法律专业力量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刑事案件的处理是一个复杂且严肃的过程,家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保持冷静、理性,不盲目行动,积极寻求专业法律帮助,才是帮助亲人妥善解决刑事案件的正确方式。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案件走向和亲人的命运,务必慎之又慎 。

更多

该律师其他文集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