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16:01:09 查看27次 来源:韩翔律师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牵动着每个村民的心。然而,当分配方案出现“少数人得利、多数人失声”的不合理现象时,村民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障?民法典早已为这类纠纷划定了清晰的法律边界,但维权之路仍需智慧与专业力量的加持。
民法典:集体权益的“守护神”
根据《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这意味着,若村集体在分配土地收益时存在“暗箱操作”“差别对待”等行为,村民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撤销不当决定。
同时,《民法典》第三百三十条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收益分配必须兼顾集体利益与成员权益。若分配方案违反这一原则,例如将本应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或未按规定预留社会保障基金,均可能构成违法。
维权路径:从协商到诉讼的“四步走”
面对分配不公,村民可遵循以下步骤理性维权:
协商优先:首先与村委会或相关责任人沟通,要求公开分配方案及依据,指出不合理之处。
调解介入:若协商无果,可向乡镇人民政府或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或仲裁。根据《农村土地承包司法解释》第一条,涉及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的纠纷,法院应依法受理。
法律诉讼:若调解仍无法解决问题,村民可向法院提起诉讼。需提供分配方案、村民身份证明、收益分配明细等证据,证明分配方案侵害了自身权益。例如,若外嫁女户籍未迁出且仍承包土地,却未获得相应分配,法院将支持其诉求。
专业律师助力:法律程序复杂,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等环节均需专业指导。例如,在涉及“成员资格认定”的纠纷中,律师可协助村民梳理户籍、承包关系等证据,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败诉。
早找律师:避免“赢了官司输了时间”
实践中,部分村民因缺乏法律意识,错过诉讼时效或证据灭失,导致维权失败。例如,某村因未及时固定分配方案会议记录,导致法院无法认定程序违法。专业律师不仅能精准把握法律条款,还能通过诉前保全、证据固定等策略,提升维权成功率。
没有了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