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明“广告”标识是否构成犯罪?

2025/05/20 19:15:28 查看6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未标明“广告”标识是否构成犯罪?

在互联网广告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商家通过短视频、直播、测评等形式推广商品,但未标明“广告”标识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法律如何界定其性质与后果?

一、法律明确规定:未标明“广告”标识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广告法》第十四条,所有广告必须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字样,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性质,避免与非广告信息混淆。例如,通过知识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并附加购物链接的短视频,必须明确标注“广告”。违反此规定,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1、行政处罚: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九条,市场监管部门可对广告发布者处10万元以下罚款。

2、民事赔偿:消费者因误导性广告遭受损失,可要求商家赔偿。

3、刑事责任:若同时存在虚假宣传且后果严重(如致人重伤、死亡或经济损失超50万元),可能触犯《刑法》第222条“虚假广告罪”,最高可判处2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是否满足刑事立案标准

‌‌‌单纯的未标明“广告”标识通常属于行政违法,但需结合以下情形判断是否涉刑:

1、伴随虚假宣传:若广告内容虚构功效(如普通食品宣称“治疗疾病”),且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或重大财产损失,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

2、主观故意性:商家明知需标注而故意隐瞒,或多次违法拒不整改,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3、后果严重性:例如某保健品未标明广告且虚假宣传,导致患者延误治疗并死亡,责任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首违不罚”与轻微违法免罚规则

‌‌‌‌‌‌‌为优化营商环境,监管部门对初次违法且危害轻微的行为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1、首违不罚:初次未标明广告标识并及时改正的,可免予行政处罚。例如某企业首次发布未标注广告的探店视频,经教育后免罚。

2、显著轻微免罚:若广告内容真实且未造成实际损害(如赠品信息未完整标注但及时纠正),也可能免罚。

四、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建议

‌‌‌‌‌‌‌1. 对商家的建议:

所有推广内容需显著标明“广告”,并确保标识清晰(如文字标注、语音提示或设置广告专区)。

避免通过测评、新闻等形式变相发布广告,尤其需注意附加购物链接的推广行为。

建立广告审核机制,定期排查未标注广告标识的违规内容。

2. 对消费者的建议:

警惕未标注广告的“软性推广”,尤其是附购物链接的短视频或直播。

留存广告截图、交易记录等证据,发现违规可拨打12315投诉或起诉索赔。

林智敏律师提醒:未标明“广告”标识本身通常不构成犯罪,但若叠加虚假宣传或造成严重后果,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商家应严守法律底线,消费者需提高辨别能力,共同维护广告市场的透明与诚信。对于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政策体现了监管温度,但企业不可因此放松合规要求。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