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19:16:54 查看11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虚假广告罪中单位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员如何认定?
在虚假广告罪案件中,若企业作为单位实施犯罪,如何认定“直接责任人员”成为追责关键。以下是林智敏律师解析的司法实践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规则与法律后果。
一、法律定义:两类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刑法》第231条、第222条,虚假广告罪单位犯罪中需追究两类人员责任:
1、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对广告业务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企业负责人(如法定代表人、市场总监);
2、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虚假广告行为的核心参与者(如广告部经理、文案策划)。
二、认定直接责任人员的四大核心标准
1、岗位职权:对广告内容有审核权、批准权或否决权(如分管副总、法务负责人)。
2、主观故意:明知广告内容虚假仍推动实施,或应履行审核义务而故意放纵。
3、行为参与度:直接参与虚假广告策划(如设计话术)、制作(如伪造数据)或发布(如联系媒体)。
4、因果关系:其行为与虚假广告造成的损害后果具有直接联系(如患者因信赖虚假疗效延误治疗)。
免责情形:
仅执行上级指令且无决策权的普通员工;
已书面提出反对意见并留存证据的中层管理人员。
三、司法实践中的三类争议焦点
1、“挂名负责人”是否担责?
若实际不参与经营(如挂名法定代表人),需提供股东会决议、分工文件等证据证明无实权,否则仍可能被追责。
2、分支机构负责人是否属于“直接主管”?
若分支机构独立决策广告内容(如大区经理擅自发布违规广告),分支机构负责人可被单独认定为责任人员。
3、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能否追责?
若通过隐蔽方式指使下属实施犯罪(如微信语音要求“夸大疗效”),可能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四、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量刑差异
1、刑事处罚:
单位犯罪中的个人:最高2年有期徒刑
个人犯罪:最高2年有期徒刑
2、财产处罚:
单位犯罪中的个人:个人罚金(通常为违法所得1-5倍)
个人犯罪:个人罚金(标准同上)。
3、附加后果:
单位犯罪中的个人:单位被判处罚金(最高200万元)
个人犯罪:不涉及单位处罚
注: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罚金数额通常低于个人犯罪,但可能面临“双罚制”(既罚单位又罚个人)。
五、从轻/减轻处罚的关键情形
1、主动纠错:在立案前删除虚假广告并赔偿消费者损失;
2、配合调查:提供虚假广告上下游合作方证据链(如广告主伪造资质的聊天记录);
3、职务层级较低:受上级胁迫参与且作用较小(如仅负责排版的设计师);
4、立功表现:揭发同案犯或关联犯罪线索(如举报刷单公司伪造销量数据)。
林智敏律师提醒: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遵循“权责一致”原则,核心在于对虚假广告行为的实际控制力与主观恶性。企业需完善内控机制,员工应强化证据意识,对违法指令敢于说“不”。唯有将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才能从源头规避刑事风险。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