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厂房遭强拆?资深律师团队披露行政违法取证关键

2025/05/23 10:14:42 查看74次 来源:京盟律师杜柏飞团队律师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厂房因土地征用、规划调整等原因被纳入拆迁范围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一些地方部门为追求效率,在未履行法定程序的情况下直接强拆厂房,导致企业资产损失惨重、经营陷入停滞。

  作为专注征拆领域十余年的律师团队,我们深知企业主面对强拆时的愤怒与无助,但法律维权的前提是“证据”——如何精准识别行政违法行为并有效取证,直接决定了案件胜诉的可能性。 


 一、强拆事件频发,这些法律底线不容践踏  

  根据《行政强制法》《城乡规划法》等规定,行政机关对企业厂房实施强制拆除,必须严格履行以下程序: 

  1. 前置条件合法:需有生效的《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或《征收补偿决定书》; 

  2. 程序完整合规:包括书面催告、听取陈述申辩、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公告等; 

  3. 主体资格明确:执行单位需具备法定职权,例如乡镇政府仅有权拆除乡村违法建筑,无权处置城市规划区内的厂房。 

  然而实践中,许多强拆行为存在明显违法。比如:未出示任何法律文书直接强拆“拆违”名义替代合法征收程序(企业厂房证件齐全却被认定为“违建”);深夜、节假日突袭拆除,阻止企业留存证据暴力破坏设备、损毁财务账册,造成企业举证困难。  

  二、行政违法取证五大核心要点 

  企业主遭遇强拆时,往往因现场混乱难以有效应对。以下五项证据必须第一时间固定: 

  1. 执法主体身份证据。主要是拍摄执法人员工作证、制服编号、车辆车牌;录音询问执法单位名称及依据(如对方拒绝回答,可记录为“不明身份人员强拆”)。  

  法律意义:若实施强拆的主体无职权依据(如村委会、拆迁公司),可直接认定违法。 

  2. 程序违法证据强拆前是否收到书面通知?留存快递单据、短信记录;强拆现场是否有公证人员?是否制作财产清单?  

  关键点: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5-44条,缺少催告、申辩、强制执行决定书任一环节,均属程序违法。 

  3. 财产损失证据视频记录:强拆前对厂房内外全方位拍摄,重点拍摄设备、存货、装修等;第三方见证:邀请邻居、员工拍摄过程,必要时申请公证;损失清单:整理被毁物品的购买发票、维修记录、评估报告。  

  提示:厂房租赁合同、纳税证明可佐证企业经营性损失。 

 4. 暴力执法证据员工受伤的医院诊断书、报警记录被损坏的监控设备、手机等物品威胁性语言录音(如“不签字就强拆”)。  

  5. 时间线证据强拆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府此前沟通记录(如会议纪要、谈判录音)。  

  三、企业主应对强拆的“黄金三步”  

  1. 保持冷静,安全第一:勿与执法人员发生肢体冲突; 

  2. 同步取证,多线备份:手机云端实时上传视频,联系律师远程指导; 

  3. 尽快启动法律程序:申请财产保全、提起行政诉讼,避免证据灭失。  

  结语  

  强拆事件中,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往往隐藏在程序漏洞中。企业主唯有掌握取证主动权,才能打破信息不对称,捍卫自身权益





  拆迁纠纷需要在把控全局的同时,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思路,持续全面的推进整个案件。因此,维权有难题,请咨询专业律师,将为你的拆迁全过程保驾护航!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