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17:52:57 查看16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在商业活动中,“人脉资源”和“关系网络”常被视为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手段。然而,当这种“关系”被用于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时,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涉及“关系型不正当竞争”的案件浮出水面。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如何避免利用“关系”进行不正当竞争,并提出合规建议。
一、典型案例解析:某工程招标中的“关系运作”
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一起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案件。
某地政府一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公开招标,A公司为中标,通过中间人联系到招标单位负责人,承诺中标后给予高额“好处费”,并安排该负责人亲属进入公司任职。最终,A公司在评标中获得明显不合理的高分,成功中标。
事后经举报调查,相关责任人被认定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该案中,A公司不仅被处以数百万元罚款,还被列入政府采购黑名单,严重影响了其后续投标资格。
此案明确表明:“关系”不能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捷径,更不能演变为权钱交易或利益输送的工具。
二、“关系型不正当竞争”的常见形式
行贿或变相行贿:如提供回扣、虚假咨询费、安排亲属就业等方式影响交易决策。
串通招投标:通过“围标”“陪标”方式操纵中标结果。
利用行政权力不当干预:通过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关系获取政策倾斜或排他性机会。
虚假宣传与诋毁对手:借助“关系媒体”发布不实信息贬低竞争对手。
侵犯商业秘密:通过内部人员或合作方获取竞争对手核心信息。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
三、企业如何防范“关系型不正当竞争”?
l建立完善的合规体系
制定反商业贿赂、反垄断、数据合规等专项制度,并将其纳入公司章程与员工手册。
l加强员工培训与风险意识教育
尤其是销售、采购、公关等部门,应定期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培训,增强识别与抵制违法行为的能力。
l审慎处理政商关系
与政府、行业协会、客户之间的交往应遵循合法合规原则,避免私下利益交换。
l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
对重大项目的合作方、供应商进行背景调查与合规审查,防止“关系中介”介入引发风险。
l设立内部举报机制
鼓励员工发现可疑行为及时上报,并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结语:
在当前构建全国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摒弃“靠关系、走捷径”的旧思维,转向依法合规、诚信经营的新路径。只有真正依靠产品、技术和服务赢得市场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