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19:56:01 查看22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是什么?
很多人分不清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之间的区别,甚至误以为“只要还钱就不算犯罪”。但实际上,两者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和后果大不相同。
一、基本概念对比
1、法律依据
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1条
挪用资金罪:《刑法》第272条
2、行为本质
职务侵占罪:非法占有单位财物
挪用资金罪:擅自使用单位资金
3、主观目的
职务侵占罪:明确意图永久性非法占有
挪用资金罪:暂时使用,计划归还
二、核心区别解析
1. 主观故意不同
职务侵占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明知不是自己的财产,仍然通过虚假手段将其据为己有。
挪用资金罪的行为人通常没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而是出于个人用途(如投资、治病等)暂时使用单位资金,并打算日后归还。
注意:若挪用后拒不归还或无力偿还,也可能被认定为职务侵占。
2. 行为方式不同
职务侵占往往伴随伪造账目、虚开发票、篡改审批流程等欺诈手段;
挪用资金则更多表现为未经授权擅自调动资金,但未掩盖其使用事实。
3. 定罪标准不同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
职务侵占罪:数额达到6万元以上即可立案;
挪用资金罪:
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归还;
或用于营利活动,不论时间长短;
或用于非法活动,数额相对较低即可入罪。
4. 量刑轻重不同
职务侵占罪: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可判10年以上甚至无期。
挪用资金罪:一般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
可见,职务侵占罪的处罚更重,因为其主观恶性更大。
三、如何判断是职务侵占还是挪用资金?
如果您发现公司内部存在资金异常情况,可通过以下几点初步判断行为性质:
1. 是否有明确的归还意愿或实际还款行为?
2. 是否存在伪造账目、隐瞒事实的行为?
3. 资金是否被用于个人消费、投资或非法活动?
4. 涉案金额是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建议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并咨询专业律师,以便准确识别案件性质并启动相应法律程序。
林智敏律师提醒: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清晰了解职务侵占与挪用资金之间的法律界限。一旦触犯刑法,不仅面临刑事责任,还可能导致民事赔偿、职业限制等多重后果。建议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审批制度,提升员工法律意识。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