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2025/06/25 22:01:19 查看91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在金融犯罪领域,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两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它们都涉及非法集资,但两者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以及量刑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一、犯罪目的不同

(一)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的核心特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即行为人集资后不打算归还资金,而是将资金用于挥霍、非法活动或其他个人目的。例如,行为人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骗取投资者资金后用于个人挥霍,这种行为就构成集资诈骗罪。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核心特征是扰乱金融秩序,行为人主观上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而是希望通过吸收存款公众用于生产经营等活动,并承诺到期还本付息。例如,某企业未经批准,以高息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用于企业经营,这种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二、犯罪行为方式不同

(一)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方式通常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诈骗手段。行为人可能虚构投资项目、夸大投资回报、伪造公司业绩等,以骗取投资者的信任,从而非法获取资金。例如,行为人声称投资某高科技项目,承诺高额回报,但实际上该项目并不存在,行为人通过这种方式骗取投资者资金。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方式主要是未经批准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人可能通过口口相传、广告宣传等方式,承诺还本付息,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例如,某公司以投资理财为名,承诺定期支付高额利息,吸引公众存款,这种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犯罪对象不同

(一)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的犯罪对象通常是不特定的公众,包括个人和单位。行为人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投资,骗取他们的资金。例如,行为人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发布虚假投资信息吸引,大量投资者参与,骗取他们的资金。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对象也是社会公众,但行为人通常以吸收存款的方式进行非法集资,其目的是获取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等活动。例如,某企业以高息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用于企业扩大生产。

法律后果不同

(一)集资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集资诈骗罪的法定刑分为两档:

1.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集资诈骗罪的量刑较重,尤其是当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或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时,行为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定刑分为两档:

1. 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量刑相对较轻,最高刑期为十年有期徒刑。

律师提醒:

公众在参与投资理财时,应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避免陷入非法集资陷阱。如果您或您的亲友不幸遭遇此类犯罪行为,建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咨询专业律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