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转账是赠与还是遗产?一文读懂法律如何认定“最后的心意”

2025/07/03 10:38:53 查看36次 来源:杨志峥律师

在遗产继承纠纷中,“父母生前转账给子女”的法律性质往往成为焦点。这是赠与还是遗产?兄弟姐妹因“生前款项”对簿公堂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在父母未立遗嘱、转账未留凭证的情况下,这类争议不仅牵动人情,更成为法律推理中的难点。


根据《民法典》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若该财产在生前已由本人处分完毕,则不应纳入遗产继承范围。因此,关键在于厘清财产是否已经“有效赠与”。


判断的核心在于:是否存在赠与行为的“真实意思表示”。在亲子关系中,转账往往出于信任,未签订赠与合同、无语音或文字表达意图,如何认定真实意愿就成为案件胜负的关键。


这类情况下,法院通常会从转账时间、资金流向、转账人日常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照料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推定。


例如,一方子女多年照料父母,在出售父母共有房产后将全部房款收入囊中,且父母在世时未追讨该笔款项,法院可能据此认定为有效赠与。但若是在父母病重、临终前短时间内发生的大额财产转移,法院则会从严审查,除非能够证明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表达明确赠与意图,否则难以认定为赠与成立。


另外,还需特别注意举证责任的分配。在主张赠与的一方无法提供直接证据时,法官审视财产处置的时点与背景。


如转账与死亡相隔较长时间,且受赠方能证明自己承担了长期照顾、赡养义务,具备被赠与的合理性,法院可能倾向于认定赠与成立;反之,如仅凭“习惯管理”父母账户,缺乏父母明确授权行为,法院则更可能将争议款项纳入遗产范围处理。


因此,生前转账是否构成赠与,不仅要看“钱去了哪”,更要深究“为什么给、当时怎么给、给完之后有没有追要”。律师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出发,结合案情细节与家庭背景进行推理论证,并帮助当事人厘清事实、保存证据、搭建完整的推定链条。


毕竟,真正能够还原“逝者心意”的,不仅是转账记录,更是扎实的法律逻辑与专业的代理策略。


最后想说,生前赠与和死后继承作为常见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容易存在认定盲区而产生争议。


如果生前赠与行为视为标的财产已完成有效处置,则不属于遗产即不涉及死后遗产的认定。


如果生前赠与行为无效,继承开始后相关财产标的就会被纳入到遗产的范畴,由继承人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则进行分配即可。


在对生前赠与和死后继承进行区分时,建议从民事法律行为本身角度、本案事实本身、当事人分配财产的惯用逻辑角度以及行为的期待可能性这四个纬度出发来进行区分。


同时,还需要考虑个案的特殊性,包括死亡发生的时间节点,当事人与标的财产管理的密切程度等等。


我是继承律师杨志峥,专注遗产继承领域16年,对继承类不同类型案件均有涉猎。每个案件情况不同,办案⽅法和思路也不同。如需了解更多继承相关法律问题,请您私信我,获取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案。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