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中,借款人故意逾期不还贷款是否构成犯罪?

2025/07/06 16:54:42 查看21次 来源:林智敏律师

贷款诈骗罪中,借款人故意逾期不还贷款是否构成犯罪?

在金融借贷领域,贷款逾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并非所有的逾期行为都构成犯罪。然而,当借款人存在主观恶意,故意逾期不还贷款时,就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尤其是贷款诈骗罪。

一、贷款诈骗罪的法律定义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虚假的经济合同、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虚假的验资报告或者证明文件等欺骗手段,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其核心要件包括: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欺骗行为,且骗取的贷款数额较大。

二、故意逾期不还贷款是否构成犯罪

单纯地逾期不还贷款并不一定构成犯罪。借款人可能因经济困难、意外事件等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按时还款,这种情况下,虽然会产生民事违约责任,但不构成刑事犯罪。然而,如果借款人存在以下情形,则可能被认定为贷款诈骗罪:

(一)虚构贷款用途

如果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虚构了贷款用途,例如声称用于生产经营,但实际上用于个人挥霍或非法活动,且在贷款到期后故意逾期不还,这种行为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欺骗手段要件。因为虚构用途本身就表明借款人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故意逾期不还进一步印证了其主观恶意。

(二)使用虚假证明文件

在贷款申请过程中,借款人提交虚假的收入证明、资产证明、担保文件等,以此获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并获得贷款。如果在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故意逾期不还,且无法提供合理的逾期理由,这种行为也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虚假证明文件是欺骗手段的具体表现,而故意逾期则是非法占有目的的体现。

(三)贷款后逃匿或转移资产

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如果采取逃匿的方式躲避催收,或者将资产转移、隐匿,导致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追偿贷款,这种行为也表明借款人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故意逾期不还只是其犯罪行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核心是通过逃匿或转移资产来逃避还款义务。

法律后果

如果借款人故意逾期不还贷款构成贷款诈骗罪,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规定,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林智敏律师提醒:

贷款逾期问题需要区分具体情况。如果借款人因客观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应及时与金融机构沟通协商,争取延期还款或调整还款计划。但如果借款人存在虚构贷款用途、使用虚假证明文件、贷款后逃匿或转移资产等行为,故意逾期不还贷款,就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面临刑事处罚。

广州刑事辩护专业团队,经办上千宗成功案例,欢迎咨询,就案情给与详细法律分析方案

【林智敏律师,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广州市高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中小企业法律顾问专家。】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