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被提审?常见的诱供套路

2025/07/16 10:29:12 查看32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当一个人被以故意杀人罪提审,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高压情境下,若遭遇诱供,很可能在不经意间陷入陷阱,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陈述。了解常见的诱供套路,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


一、虚假承诺型诱供


这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套路。审讯人员可能会说:“你这个事情不大,只要老实交代,我们简单做个笔录,交代完了你就可以回去了,我也好跟领导交差。”或者“你要是配合,我们给你算个自首,回头跟法院打个招呼,给你弄个缓刑,关键看你态度。”


许多被讯问者在极度渴望摆脱困境的心理驱使下,会信以为真。心想既然事情不严重,配合还能有从轻处理的机会,于是不仅如实交代自己做过的事,甚至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也揽到自己身上。可一旦笔录签字完成,审讯人员可能马上变脸,表示事情远比想象中严重。要知道,自首和缓刑的认定有严格法律标准,绝非审讯人员口头承诺就能决定。被讯问者切不可因这些虚假承诺就随意认罪。


二、证据误导型诱供


审讯人员会说:“现场的监控视频我们都调取了,你的犯罪过程清清楚楚,你说不说都无所谓,我们主要看你的态度。”或者“你的同伙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将材料在犯罪嫌疑人面前一晃而过) ,你不说就认定你是主犯,你要是配合,我们给你按从犯处理。”


听到这样的话,被讯问者往往会陷入恐慌。以为证据确凿,自己不承认也无济于事;或者担心被认定为主犯而受到更重处罚,于是顺着审讯人员的思路交代。但实际上,可能根本不存在所谓清晰的监控视频,同伙也未必真的交代了。没有口供可以判案,但只有口供却不能成为定罪的唯一依据,被讯问者要对自身行为有清晰认知,不要被这类话术误导。


三、情感施压型诱供


审讯人员可能会提及被讯问者的家人,比如“你父母最近身体可不怎么好,听说因为你这个事情都进医院了,他们都劝你把事情说清楚了早点出去” ,或者“你孩子以后上学可能都会因为你这件事受到影响,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孩子想想”。


在被提审的紧张氛围下,家人是被讯问者的情感软肋。听到这些话,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愧疚和不安,为了家人着想,可能会在慌乱中作出不符合事实的供述。然而,这样的供述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四、诱导性提问型诱供


在讯问过程中,审讯人员会设计一些诱导性问题,比如在故意杀人案中问“你当时是不是特别生气,所以才动手杀了他?”或者“你就是用那把刀捅了他,对吧?”


这种提问方式预设了答案,被讯问者在不经意间就可能顺着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还有在诈骗案讯问中,问“你估计一下是不是诈骗?”“你觉得可能是诈骗对吗?”先以假设性问题诱导,再表示随意说不记录,等被讯问者放松警惕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笔录上却可能被记录成认罪内容。被讯问者面对此类问题,一定要保持冷静,准确清晰地陈述事实,不要被提问方式带偏。


面对提审,尤其是被指控故意杀人这样严重的罪行时,被讯问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任何不合理、有诱导性的问题和话术,不要轻易相信和回应。如实陈述事实,不要因恐惧、压力或虚假承诺就随意认罪。如果不确定如何应对,有权要求律师在场提供法律帮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免受诱供的侵害 ,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进行。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