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0:34:01 查看22次 来源:韩翔律师
被虚假新闻报道损害名誉?民法典撑腰,专业律师护航维权路
在信息传播速度以秒计的互联网时代,一条虚假新闻报道可能瞬间摧毁个人多年积累的社会评价,或让企业商誉断崖式下跌。当遭遇此类侵权时,依据《民法典》构建的维权体系,结合专业律师的全程介入,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关键路径。
民法典:明确侵权边界与救济路径
《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若媒体报道存在捏造事实、歪曲真相等情形,直接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例如,某企业因虚假报道导致合作方终止合同,即可依据该条款主张赔偿。
针对媒体失实报道的补救措施,《民法典》第1028条创新性地赋予受害方"更正权"与"删除权":当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道内容失实时,有权要求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删除等必要措施。这一条款突破传统侵权救济的事后赔偿模式,强调对损害后果的即时控制。如上海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处理的案例中,王女士遭遇网络谣言后,律师依据该条款指导其向平台发送律师函,48小时内即完成侵权内容删除。
专业律师:贯穿维权全流程的核心支撑
从证据固定到诉讼策略制定,专业律师的介入能显著提升维权效率。在杭州某企业诉自媒体诽谤案中,律师团队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将200余条侵权链接的传播路径、点击量等数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最终帮助企业获赔86万元。这印证了《民法典》第1197条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连带责任的规定——当平台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时,律师可同步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刑事追责层面,律师的专业判断尤为关键。根据《刑法》第246条,诽谤罪需达到"情节严重"标准,而律师可通过调取传播数据、评估社会影响等,精准界定是否构成刑事犯罪。某明星名誉权案中,律师团队正是通过证明谣言微博转发量超5000次、阅读量破亿,成功推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维权行动指南:三步构建防御体系
证据保全黄金期:发现侵权后72小时内,通过公证处、可信时间戳等方式固定电子证据,同步向平台发送下架通知。
律师介入评估:选择具有媒体侵权诉讼经验的律师,重点审查报道内容是否符合"基本真实"抗辩要件,制定民事赔偿与刑事报案双轨方案。
分级响应策略:对轻微侵权采用律师函警告;对持续传播的启动诉前禁令;对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提起诉讼,主张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经济损失赔偿。
当名誉权遭受虚假新闻侵害时,法律赋予的救济权利与专业律师的实战经验形成双重保障。及时行动、科学维权,方能在信息洪流中守住人格权益的最后防线。
没有了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