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09:52:59 查看38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涉卡案件的消息,看似普通的一张卡,却可能因为一些自作聪明的行为,跨越了法律的红线,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一、帮信罪立案标准
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的猖獗,帮信罪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根据《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帮信罪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的行为,比如提供银行卡、支付账户等。其立案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主观明知”,行为人需明知他人实施网络犯罪(包括可能知道或应当知道);二是“情节严重”,像为3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支付结算金额超20万元,或违法所得超1万元等。例如王某,因朋友承诺“借卡走账,每笔提成5%”,便将名下银行卡出借,结果该卡被用于转移诈骗资金120万元,最终法院认定其明知资金来路不明仍提供帮助,构成帮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
二、信用卡犯罪立案标准
信用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发法律风险。信用卡立案一般分为民事立案和刑事立案。民事立案是持卡人欠信用卡不还后,银行去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立案受理诉讼,这种对信用卡欠款金额没有要求,哪怕欠款低于1万元也可能被立案 ,目的是通过法院让持卡人还款,不涉及刑事责任。刑事立案则是因信用卡欠款涉嫌信用卡诈骗罪,银行去公安机关报案后,由公安机关进行刑事立案。信用卡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信用卡本金达5万元,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若欠款低于一万,没达到信用卡诈骗的量刑标准,公安机关可能不立案,但银行仍可能去法院起诉,转为民事立案。另外,用伪造、骗领、作废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诈骗,数额达五千元以上,也会被立案 。
三、自作聪明的后果
在现实中,有些人自以为聪明,觉得一些小行为不会被追究责任,殊不知已经触犯了法律。比如有的人在明知他人可能用自己银行卡进行违法活动的情况下,还心存侥幸出借,认为只要自己不参与核心犯罪就没事;还有人捡到他人银行卡和密码后,私自取款,想着取一点钱数额小不会被发现,或者在意识到可能违法后,自作聪明地归还一部分,只留下一小部分,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就像谭某,错拿他人行李箱发现里面有银行卡和密码后,取走8500元,之后因害怕又存回6600元,只拿走1900元,以为这样就能逃脱法律制裁,最终还是难逃法网,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法律的立案门槛是明确的,不会因为个人的自作聪明而改变。我们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妥善保管自己的各类卡片,不随意出借,避免因一时的贪念或糊涂,让自己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一定要坚守法律底线,不要心存侥幸,因为一旦跨越了立案门槛,等待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