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期间遭遇暴力威胁怎么办?如何处理才能安全脱身并维权?

2025/07/30 17:53:49 查看21次 来源:韩翔律师

同居遇暴力威胁?这份安全脱身与维权指南请收好!

同居生活中,若遭遇暴力威胁,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让危险升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及《民法典》相关规定,同居关系中的暴力行为被明确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受害者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

紧急脱身: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优先级

遭遇暴力时,立即远离施暴现场,优先前往公共场所或亲友住所。若被限制人身自由,可制造声响吸引邻居注意,或利用手机紧急呼叫功能求助。若暴力行为持续升级,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明确告知警方“同居期间遭受暴力”,要求警方出具《报警回执》并做伤情鉴定。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必须及时出警,制止暴力并协助就医、鉴定伤情。

固定证据:法律维权的“铁证如山”

同居关系因缺乏婚姻登记证明,证据收集需更细致:

身体伤害证据:立即就医并保存病历、诊断证明、医疗票据,拍摄伤痕照片或视频;

暴力行为证据:保存施暴现场的物品损毁照片、录音录像,以及威胁、辱骂的聊天记录;

证人证言:联系共同居住的室友、邻居或朋友,请其出具书面证言;

官方记录:要求警方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或《行政处罚决定书》,这些是后续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起诉的关键证据。

法律维权:三步构建“保护盾”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七条,受害者可向居住地或暴力发生地法院提交申请,法院需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保护令可禁止施暴者接近住所、工作场所,甚至责令其迁出共同居所。

提起民事诉讼: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家庭暴力是婚姻家庭编的基本原则。受害者可起诉要求施暴者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

追究刑事责任:若伤情达轻伤及以上,可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以故意伤害罪追究施暴者刑事责任;长期虐待可能构成虐待罪。

律师助力:专业力量让维权更高效

面对暴力威胁,受害者往往因恐惧或缺乏法律知识而错失维权时机。尽早联系专业律师,可获得以下支持:

协助收集、固定证据,制定诉讼策略;

代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确保程序合规;

在刑事立案、民事赔偿等环节提供全程法律指导。

暴力不是“家务事”,法律是您最坚实的后盾。勇敢说“不”,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才能真正终结噩梦,重获新生。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