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3:57:17 查看17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在司法实践中,涉及网络犯罪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掩隐罪)是两个常见罪名,不少人疑惑两者不起诉概率问题,实际情况是帮信罪比掩隐罪不起诉概率更大 。
主观明知程度要求差异
帮信罪对主观明知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行为人知道他人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犯罪,还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且达到情节严重程度,就构成帮信罪。在一些初犯、偶犯案件中,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小,获利较少,比如在校大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受他人蛊惑将自己银行卡提供给他人使用,涉案金额刚达到入罪标准,本人也未从中获取高额报酬,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可能认定其犯罪情节轻微,从而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掩隐罪要求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 。其主观明知程度要求更为明确和具体,需要确切知晓是犯罪所得。比如,甲在明知乙给他的财物是盗窃所得的情况下,仍帮助乙将财物转移到其他地方藏匿,这种主观故意更为强烈,认定犯罪相对容易,不起诉难度就更大。
犯罪行为与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帮信罪主要发生在网络犯罪活动进行过程中,行为人的帮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犯罪行为的发生,但相对来说,对司法秩序和社会危害的直接影响没有掩隐罪那么大。例如,某技术人员为网络赌博平台提供技术维护服务,他的行为虽对网络赌博犯罪起到帮助作用,但并没有直接处理犯罪所得。在犯罪情节较轻时,不起诉的可能性较大。
掩隐罪通常发生在上游犯罪完成之后,是对犯罪所得进行处置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干扰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的侦查和打击,使犯罪所得难以追缴,极大地破坏司法秩序,社会危害性更大。例如,丙帮助他人将电信诈骗得来的巨额资金通过复杂的转账、投资等方式进行洗白,使警方难以追踪资金流向,这种行为性质恶劣,不起诉条件也就更加严格。
法律量刑与司法实践导向
从法律量刑来看,帮信罪最高量刑为三年有期徒刑;掩隐罪最高量刑可达七年有期徒刑 。这表明法律对掩隐罪的评价更为严厉,在不起诉审查时,综合考虑量刑幅度,对于可能面临更重刑罚的掩隐罪案件,会更加谨慎地作出不起诉决定。
在司法实践中,各地对两类案件的处理态度也影响不起诉概率。由于帮信罪近年来发案数量多,涉案人员情况复杂,其中不乏一些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小的案件,司法机关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帮信罪案件,会给予相对较多的不起诉机会。而掩隐罪因为与上游犯罪紧密关联,司法机关为彻底打击犯罪链条,往往会严格把控起诉标准,减少不起诉情形 。
没有了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