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18:39:30 查看12次 来源:京盟律师杜柏飞团队律师
在征地拆迁领域,“房屋腾退” 是一个常见但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很多被征收人搞不清腾退和征收的区别,也不知道遇到腾退时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今天,咱们就结合法律规定,把房屋腾退的关键问题讲明白。
一、什么是房屋腾退
房屋腾退通常是指在集体土地上,因村庄改造、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等原因,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政府主导,要求村民退出原有房屋及宅基地,并给予一定补偿或安置的行为。其核心是通过自愿或协商的方式,让村民搬离原有住所,腾退出来的土地可能用于复垦、新建住宅或其他集体用途。
它和国有土地上的征收、集体土地上的征地拆迁有明显区别:征收是政府基于公共利益,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取得土地或房屋所有权,并给予补偿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和法定性;而腾退更多依赖村集体自治或村民协商,程序和补偿标准往往由地方政策或村规民约规定,灵活性较强,但也容易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二、房屋腾退的常见情形和适用范围
一是村庄整体改造,如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通过腾退闲置或破旧房屋,整合土地资源建设新社区;二是环境整治需要,比如在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内,为保护环境要求村民搬迁腾退;三是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如建设学校、敬老院等公共设施,需要腾退部分房屋及土地;四是产业升级或项目引进,部分地区为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腾退房屋盘活土地,用于产业园区建设等。
需要注意的是,腾退的适用范围一般限于集体土地上的村民住宅及附属设施,且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如果脱离规划随意腾退,或借腾退之名行商业开发之实,就可能涉嫌违法。
三、合法腾退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首先,程序要民主。腾退方案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需经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同意,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不能由村委会或少数人擅自决定。
其次,补偿要合理。腾退补偿虽无统一法定标准,但应保障村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补偿方式通常包括货币补偿、房屋置换、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等,具体标准需结合当地经济水平、房屋实际价值等因素确定,且要公开透明,让村民清楚补偿明细。
再次,不得强制腾退。腾退的核心是“自愿协商”,即使方案通过民主程序,也不能对不愿腾退的村民采取停水、停电、拆除附属设施等强制手段。如果以威胁、胁迫等方式逼迫村民腾退,就违反了自愿原则,村民可依法维权。
四、遇到不合法腾退,被腾退人该怎么办?
一是核实腾退合法性。要求村委会或主导单位出示腾退的政策依据、规划文件、村民会议决议等,确认腾退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村庄规划。
二是主动协商沟通。针对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争议,可通过村民代表与村委会或相关单位协商,提出合理诉求。协商过程中要注意保留证据,如沟通记录、方案文件等。
三是向相关部门反映。若协商无果,可向乡镇政府、县级自然资源部门或农业农村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对违法腾退行为进行监督纠正。根据《土地管理法》,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事务有指导和监督职责,对违法腾退可责令整改。
四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果腾退中存在强拆、暴力威胁等行为,或补偿明显不公,可委托律师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腾退行为违法,并要求合理补偿。实践中,不少案例通过法律程序,迫使征收方重新制定补偿方案,保障了村民权益。
五、腾退协议签订要注意哪些细节?
要明确补偿方式和金额,无论是货币补偿还是房屋置换,都要写清具体数额、支付时间、置换房屋的位置、面积、交付时间等;要注明腾退期限和搬迁要求,避免因期限模糊导致违约;要约定违约责任,如一方未按协议履行,应承担何种责任;协议必须一式两份,村民要留存原件,避免签订空白协议或只有对方持有的“单方协议”。
没有了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