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10:40:41 查看28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在刑事司法领域,法律与道德如同两条并行却又时常交汇的轨道。法律以其刚性的条文划定行为的边界,而道德则以柔性的共识评判行为的善恶。然而,当道德审判越过边界,成为定罪量刑的关键砝码时,司法天平的平衡便会被打破,不仅可能偏离法律正义的初衷,更会对司法公信力造成深层冲击。
一、道德审判介入刑事司法的表现与诱因
道德审判对刑事司法的介入,往往体现在案件审理的全过程,从证据采信到罪名认定,再到刑罚裁量,都可能留下道德评价的印记。
在证据层面,部分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情感证据”可能被过度重视。例如,在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中,若被害人存在出轨等违背道德的行为,辩护方可能以此渲染被害人“有过错”,影响法官对施暴者主观恶性的判断;在经济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为家庭铤而走险”的道德叙事,可能弱化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评价。
在罪名认定与量刑阶段,这种影响更为直接。一些引发公众强烈道德愤慨的案件,如性侵、虐待等,公众的“同仇敌忾”可能转化为对司法机关的压力,使得法官在量刑时不得不考虑“民意期待”,出现“重刑化”倾向;反之,对于某些符合道德直觉却触犯法律的行为,如为救治亲人而盗窃、防卫过当造成重大损害等,道德上的“合理性”可能让司法机关在定罪时犹豫不决,甚至突破法律底线作出无罪判决。
这种介入的诱因,一方面源于公众对“正义”的朴素理解与法律专业判断的差异。公众往往以道德善恶为标准定义“正义”,而法律的正义更强调行为与条文的对应、程序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媒体报道的偏向性也会助推道德审判的蔓延。部分媒体对案件的“道德化叙事”,如刻意放大当事人的道德瑕疵、渲染悲情或愤慨情绪,容易引导公众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进而对司法裁判产生无形压力。
二、道德审判越界对司法天平的危害
司法天平的核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道德审判的越界,本质上是用道德标准替代法律标准,其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它会破坏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普适性和稳定性,同一行为在相似情境下应得到相似评价。若道德评价成为定罪砝码,可能导致“同案不同判”——符合道德期待的案件从轻处理,违背道德的案件从重处罚,最终使法律条文沦为可以随意伸缩的“橡皮筋”。
其次,它会侵蚀司法独立与程序正义。司法独立要求裁判不受外界情感、舆论的干扰,程序正义则强调通过法定流程实现公平。当道德审判裹挟民意施压司法,法官可能被迫在“法律正义”与“道德认同”之间妥协,导致裁判结果偏离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没有了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