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10:47:07 查看21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在亲属涉嫌违法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后,许多家属心急如焚,迫切希望亲人能早日脱离羁押,回归家庭。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有些家属却动起了“歪脑筋”,试图通过“设局”等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帮助亲属,还可能让自己也身陷囹圄。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设局”的风险,同时介绍促使亲属依法早日释放的合法途径。
一、“设局”的法律风险:轻则徒劳,重则涉罪
所谓“设局”,往往是指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疏通关系等方式,试图干扰司法程序,如“伪造立功证据”“花钱找关系”“串供翻供”等。这些行为看似能“走捷径”,实则存在极大法律风险:
•伪造证据、串供翻供:涉嫌妨害司法罪
若家属为让亲属“早出来”,伪造立功材料(如虚构他人犯罪事实)、教唆亲属翻供、与证人串供等,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伪证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花钱找关系”:可能构成行贿罪或诈骗罪
部分家属轻信“有关系能捞人”的说法,向所谓“能人”“中间人”支付巨额财物。若对方确实利用职务便利干预司法,家属可能构成行贿罪;若对方只是虚构关系骗取钱财,家属则会沦为诈骗案的受害人,钱财损失难以追回。
•干扰司法程序:导致亲属处罚加重
即便“设局”未直接构成犯罪,其干扰司法公正的行为也可能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无悔罪表现”“拒不配合调查”,反而导致亲属失去从轻、减轻处罚的机会,甚至加重刑罚。
二、促使亲属依法早日释放的合法途径
想要亲属早日脱离羁押,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通过以下合法途径争取:
(一)及时委托律师,保障诉讼权利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律师可通过会见当事人、查阅案卷、与司法机关沟通等方式,了解案件细节,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
•若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或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律师可协助申请取保候审,争取亲属在审判前获得非羁押状态;
•若存在证据不足、情节显著轻微等情形,律师可提出无罪或罪轻辩护,争取不起诉或从轻处罚。
(二)配合司法机关,争取从宽处理
家属应引导亲属如实供述罪行,认罪悔罪,积极配合调查。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此外,若亲属有自首、立功(如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均可能成为从轻、减轻处罚的依据,从而缩短羁押或服刑时间。
(三)关注案件程序,依法监督维权
家属可通过律师了解案件进展,对司法机关的违法行为(如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可依法申诉、控告,维护亲属的合法权益。但需注意,维权必须通过合法渠道,不可采取冲击司法机关、造谣诽谤等极端方式。
三、结语:法治社会,无捷径可走
“让家属早出来”的心情虽迫切,但法律的底线不容触碰。任何试图通过“设局”规避法律的行为,最终都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既无法帮助亲属,还会让自己承担法律责任。唯有相信法律、遵守法律,通过委托专业律师、配合司法机关、争取从宽处理等合法途径,才是促使亲属早日回归的正确方式。在法治轨道上理性维权,才是对亲属真正的负责与帮助。
没有了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