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昏迷死亡,未完全满足深度昏迷标准为由拒赔重疾险,君审律所在北京法院成功获赔

2025/08/25 10:48:25 查看21次 来源:君审保险律师

案情简介:
北京的李先生(化名)投保了一份保额为5万元的重疾险,其中包含“深度昏迷”保障责任。2022年,李先生因意外事故导致严重颅脑损伤,立即被送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抢救。入院后,李先生即陷入昏迷状态,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但其病情持续恶化,在入院约70小时后,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处理后事期间,李先生的家属于悲痛中向保险公司申请“深度昏迷”重疾保险金。

拒赔理由:
保险公司在调阅全部病历后,出具了《拒赔通知书》。其拒赔理由聚焦于合同条款中关于“深度昏迷”的严格定义:通常要求昏迷状态必须持续达到96小时以上,并且必须使用生命维持系统(如呼吸机),且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达到5分或以下。保险公司承认李先生使用了呼吸机,但指出:其一,李先生从昏迷到身故未满96小时;其二,其GCS评分在抢救过程中有过短暂波动,并非所有记录都≤5分。基于这两点“技术性不符”,保险公司认定其“未完全达到合同约定的深度昏迷标准”,故不予赔付。

争议焦点: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法律事实与合同条款的机械适用之间的冲突:

  1. 合同要件的绝对性 vs. 医学实践的动态性: 保险合同设定的“96小时”和“持续GCS≤5分”是绝对化的标准,但临床抢救是一个动态过程,医生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和方案,GCS评分出现波动是常见现象。以死亡这一最极端的结果打断了昏迷时长的计算,并以此拒赔,是否合理?

  2. 条款目的的解释: “深度昏迷”条款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保障因疾病或意外导致意识严重丧失的重大风险。被保险人在ICU抢救、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直至死亡,其病情的严重性已远超一般疾病,是否仅仅因为昏迷时长未达96小时,就能否定其病情已触发重疾保障的本质?

  3. 近因原则的适用: 被保险人的直接死亡原因就是颅脑损伤导致的昏迷及并发症。昏迷是过程,死亡是结果。保险公司是否在利用“过程”中某一时间点的技术细节,来规避对“结果”的赔偿责任?

君审律所办案过程:

  1. 正视事实,升华论点: 我们并未纠缠于GCS分数的细微波动,而是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被保险人已然身故。我们向法庭强调,一个需要在外界生命维持系统支持下才能存活、且最终因该伤病死亡的病人,其病情的严重性已毋庸置疑地符合重疾险的保障初衷。

  2. 引入医学权威解释: 我们邀请了重症医学科专家提供咨询意见。专家明确指出:在临床实践中,GCS评分是重要参考,但并非唯一标准。患者因严重颅脑损伤入院即昏迷并需呼吸机支持,这本身已表明其脑功能遭受毁灭性打击。其最终死亡,更是病情极其危重的最终证明。拘泥于昏迷的具体时长和评分波动,而忽视患者死亡这一最严重的后果,是完全脱离临床实际的教条主义

  3. 发起法律与情理的双重攻势:

    • 适用“不利解释原则”: 对“深度昏迷”的定义发生争议时,应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我们认为,李先生的情况已实质性地符合“深度昏迷”所指向的疾病严重状态。

    • 主张目的解释: 重疾险的根本目的是为病情严重、花费巨大的患者提供经济保障。李先生家在ICU抢救支付了高额费用,并承受了最沉重的损失(身故),保险公司以未满足时间要件为由拒赔,有违保险合同的公平性和互助性

    • 强调诚信原则: 保险公司的行为属于利用格式条款的技术细节逃避保险责任,违背了最大诚信原则。

  4. 提起诉讼: 代理李先生家属向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裁判结果(北京某法院):
法院经审理,采纳了君审律师的核心代理意见:

  1. 法院认为,李先生因严重颅脑损伤入院后即陷入昏迷直至死亡,期间持续使用呼吸机,其病情之严重已符合重疾险保障的本意。

  2. 法院指出,保险合同关于昏迷时间的要求,在本案中被保险人已死亡的情况下,不应被机械适用。保险公司的抗辩理由过于僵化,未能考虑医学实践的复杂性和个案的实际情况。

  3. 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应向李先生家属支付重疾保险金5万元。

君审解析与建议:

  • 警惕“时间陷阱”: 重疾险中关于“持续时间”的要求(如昏迷96小时、脑中风后遗症180天)是常见的理赔争议点。需注意,若被保险人在该时间段内身故,仍应积极主张权利。

  • 抓住疾病本质: 在应对此类拒赔时,应着眼于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及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影响和家庭痛苦,而非与保险公司在技术细节上纠缠。

  • 死亡是最严重的“重疾”: 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是任何重大疾病最极端、最严重的后果。保险公司以未满足疾病过程中的某项指标为由,拒绝承担身故前的重疾责任,其合理性常受法院质疑。

  • 寻求专业支持: 此类案件需要律师能够深刻理解条款背后的医学意义,并能将复杂的临床情况转化为有力的法律观点。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