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误区,为啥取保了还会进去?

2025/08/25 11:35:45 查看20次 来源:王诗婷律师

在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取保候审是一项备受关注的强制措施。很多人认为,一旦成功办理了取保候审,就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不会再被收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实践中不乏取保候审后又被收监的案例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容易被忽视的误区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误区一:取保候审等同于无罪或不会被判刑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被取保候审就代表着自己没有犯罪,或者即便有罪也不会被判刑。实际上,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司法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制度 。它与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并无直接关联。被取保候审仅仅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暂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案件仍会继续侦查、起诉和审判。例如,小李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他以为自己没事了,结果在后续的审判中,由于证据确凿,他最终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误区二:取保候审后不会再被收监

有人觉得,既然已经办理了取保候审,就不会再被关进看守所或监狱。然而,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被取保候审人仍可能被收监:

1.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 。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就可能被决定机关重新收监。比如,小王在取保候审期间,未经批准擅自前往外地,被公安机关发现后,立即被取消了取保候审,重新收监。

2.发现新罪或漏罪: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司法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有其他犯罪没有被追究,或者之前存在漏罪,这种情况下,为了对新罪或漏罪一并侦查、起诉、审判,会将其收监 。例如,小赵在取保候审期间,警方又发现他还涉及另一起诈骗案件,于是小赵被再次收监。

3.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当初办理取保候审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不符合条件的人暂时被取保。之后经审查发现确实不应取保候审,就会予以收监 。比如,小孙在申请取保候审时隐瞒了自己的真实病情,后来被查实其病情并不符合取保条件,最终被收监。

误区三:取保候审后一定能获得缓刑

还有人认为,成功办理取保候审后,就一定能获得缓刑。实际上,取保候审和缓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而缓刑是刑罚的一种执行方式 。虽然取保候审的案件通常情节相对较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取保候审就等同于缓刑。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适用缓刑 。例如,小张虽然办理了取保候审,但在庭审中,法院认为他的犯罪情节较为恶劣,社会危害性较大,最终没有对他适用缓刑,而是判处了实刑。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不能掉以轻心。被取保候审人及其家属应当正确认识取保候审制度,避免陷入误区,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争取最好的处理结果。同时,如果对取保候审相关法律问题存在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以便获得准确的法律指导和帮助。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