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胜诉,二审还有必要请律师吗?

2025/09/08 11:10:32 查看46次 来源:郭庆梓律师


我国诉讼制度实行二审终审制,这一设计旨在通过两个层级的司法审查,兼顾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准确性。一审程序的核心任务是对案件事实进行全面调查与认定,并在此基础上依法作出裁判;而二审程序则主要承担纠错功能,即审查一审裁判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是否存在错误。需要注意的是,二审法官通常不会轻易推翻一审法官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的自由裁量权,这也使得二审改判在实践中比例较低。许多案件在一审阶段就已基本定型,那么在一审胜诉后,当事人是否仍有必要投入资金聘请律师参与二审?这一问题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首先,如果案件事实清晰、法律关系简单,且一审阶段律师已经完成了扎实的证据组织、法律论证和程序工作,使得一审判决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稳定性,那么二审改判的可能性确实较低。此时,对方提起上诉可能仅是出于拖延诉讼或试探性目的。这种情况下,律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程序引导和文书应对上,例如协助当事人撰写答辩状、指导庭审应对策略等。有一定法律意识的当事人或许能够自行完成这些程序性事项,但仍需注意法律文书的形式要求与时限规定,避免因程序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然而,若对方在二审中提交了新的证据或材料,足以动摇一审事实认定基础,或者一审判决本身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方面存在明显瑕疵,则二审阶段的律师参与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可对“新证据”进行审查,若该证据足以影响裁判结果,法院可能据此改判。此时,律师需迅速应对,从证据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等方面提出质证意见,并通过法律辩论巩固一审的胜诉成果。此外,如果一审胜诉结果依赖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法律判断(如合同解释、侵权因果关系认定等),律师在二审中进一步强化法律论证、援引典型判例,仍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案件实体方面的考量,程序层面的复杂性也是当事人需要重视的因素。二审诉讼涉及答辩状撰写、证据交换、庭审辩论等多重环节,每一项均需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时间与形式要求。当事人若缺乏经验,可能因不熟悉程序规则而处于被动地位。例如,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或遗漏关键证据,均可能影响二审裁判结果。律师作为专业代理人,不仅能高效处理这些事务,还能通过经验预判案件焦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应诉策略。


此外,许多律师事务所在代理诉讼时采用“一审+二审+执行”的全流程服务模式。如果代理协议中已涵盖二审阶段,则继续由律师跟进符合合同约定,也能保持诉讼策略的连贯性。尤其在一些涉案金额较大、法律关系复杂的商事案件或家事案件中,二审阶段的律师参与有助于实现当事人利益最大化。


综上,一审胜诉后是否聘请律师参与二审,应基于案件具体情况、对方上诉理由及证据变化、当事人自身法律素养等因素综合判断。尽管二审改判率较低,但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定变数。聘请律师不仅是对程序风险的防范,更是对一审胜诉成果的专业化保障。对于大多数当事人而言,投资于专业法律服务,实质是为自身合法权益购买一份“保险”,其价值远超单纯的程序成本。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