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6:02:02 查看13次 来源:季伟律师
很多消费者购车时需要走银行贷款,但是在办理车贷时往往遭遇到汽车贷款稀里糊涂地变成了融租租赁,而消费者大多情况下是不清楚融租租赁和银行贷款的区别的,汽车销售方往往因为利益的驱动向消费者推荐融租租赁方式购车,有的销售方将融租租赁包装成银行贷款,引诱消费者办理。实践中,消费者通过诉讼方式,主张贷款变融资租赁,并以遭受经营者欺诈为由主张三倍赔偿,却很少得到法院的支持。
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购车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融资方式。甚至在购车的相当一段时间,购车人是拿不到完整的购车合同的,只有一份意向书。这就为车辆的销售方后续办理融资租赁预留了操作空间;二是,消费者在销售代表或第三方的指导、催促下操作相关的手机链接,根本无暇顾及、留意所签名对应链接的内容,事后反应过来,也只是悔之晚矣。这种链接页面的签字,据个别购车者反应甚至可以让显示的内容和实际看到的内容不一致,这些操作很隐秘。这种情形下,即使你有和销售代表关于贷款异议的聊天记录,法庭也很难认定经营方存在欺诈。有个别观点认为,赔偿应该以损失为前提,没有损失的不应该赔偿。也有观点认为,应该按照比例赔偿,例如车辆没有重大质量问题,只是有部分瑕疵,此时即使构成欺诈,也应当按照瑕疵部分占整个车辆的价值比例赔偿。
“贷款”与“融资租赁”的本质区别:贷款是消费者向金融机构借款购车,车辆所有权自始归消费者所有,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是借贷关系。而融资租赁是消费者以支付租金的方式从出租人处获得车辆的使用权,租赁期满后,消费者可能需要支付一笔尾款才能获得所有权。这两种方式在首付、利率、还款方式、所有权归属、违约后果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核心权益。
“不知情”的法律性质: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融资租赁合同,表明经营者未履行其法定的告知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其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告知虚假情况,导致消费者基于错误认识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这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
是否构成消费欺诈:综合来看,经营者将贷款业务包装或直接变更为融资租赁,且未向消费者明确告知并取得同意,其行为涉嫌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上述法律规定,主张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在法律上,认定“欺诈”需要同时满足四个要件:
1. 欺诈方主观上有故意:经营者明知是融资租赁,却故意告知是“贷款”或隐瞒真实情况。
2. 实施了欺诈行为:经营者用“贷款”、“分期”等话术进行宣传,或在合同中用复杂、模糊的条款掩盖融资租赁的实质。
3. 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您因为经营者的行为,相信了自己是在办理银行贷款分期购车。
4. 消费者基于错误认识做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正是因为相信是“贷款”,消费者才签署了那份实际上是“融资租赁”的合同。
为什么“车辆没问题”不影响欺诈的成立?
消费欺诈的认定,并不仅限于商品(车辆)本身的物理质量或性能问题,服务内容的欺诈同样构成消费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是您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包括:
知情权:消费者有权知悉所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金融方案是购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贷款还是租赁)是核心信息。
选择权:消费者有权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比较和选择。经营者将融资租赁伪装成贷款,直接剥夺了消费者的比较和选择权。
贷款和融资租赁在法律性质、所有权归属、还款结构、违约后果、税费承担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区别。例如:
所有权:贷款购车,提车后所有权即归消费者;融资租赁在租期届满前,所有权归出租人(租赁公司)。
首付和月供:通常融资租赁的首付比例更低(甚至0首付),但总成本可能更高,且月供实质是“租金”。
后续处置:贷款还清后,消费者只需办理解押手续;融资租赁还清后,消费者可能需要支付一笔名义价款才能获得所有权。
经营者隐瞒如此重大的区别,诱使消费者做出消费决定,这本身就是一种欺诈行为。车辆本身无问题,不代表交易过程是公平、合法的
行动建议:
1. 收集并整理证据:这是维权的基础。请务必保存好所有相关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合同文件:消费者与经营者签订的所有合同、协议等文件,特别是关于金融方案的条款。
宣传材料:经营者以“贷款”名义进行宣传的广告、网页截图、聊天记录等。
沟通记录:与销售、客服等人员的通话录音、微信/短信聊天记录,内容应能证明其承诺为“贷款”或未告知是“融资租赁”。
付款凭证:消费者已支付的所有款项的银行转账记录、收据、发票等。
其他证据:能证明消费者“不知情”的其他任何材料。
2、与经营者协商:首先尝试与经营者(汽车销售商或融资租赁公司)进行正式沟通,明确指出其行为涉嫌欺诈,并提出消费者的诉求:撤销合同、退款并支付三倍赔偿。务必保留好沟通记录。
3、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如果协商无果,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或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提交消费者的证据材料,要求行政机关介入调查并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
4、提起诉讼:这是最终的法律途径。消费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判令其撤销合同、返还款项并支付三倍赔偿。
风险提示:
证据重要性:不要随意在文件或者链接上签名,消费者购车当初就要求销售方出具完整的购车合同,并注明车辆贷款信息及贷款金额,可以特别注明非融资租赁方式。欺诈的认定高度依赖于证据。如果消费者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经营者存在故意隐瞒或虚假陈述的行为,消费者的诉求可能无法得到支持。
律师资料
该律师其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