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负债?你需要了解一下夫妻“共债共签”

2019/10/31 20:35:56 查看1167次 来源:何纯勇律师

  被负债?你需要了解一下夫妻“共债共签”

  2018年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确立了夫妻债务“共债共签、各债各还”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婚姻期间家庭债务必须经过夫妻双方的共同签署,才能成为夫妻共同债务,否则借款人只能要求实际贷款的夫妻一方偿还债务。

  出台背景—“24条受害者”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4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以个人名义所借的债务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法律价值倾向问题。夫妻一方借贷进而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这个法律关系中出现了两方的利益冲突,即债权人利益保护和未借贷夫妻一方利益保护,法律倾向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而将个人所借债务视为夫妻共同债务。第二,立法者将婚姻期间的夫妻二人视为一体,又称“夫妻捆绑主义”,希望夫妻双方在婚姻期间能够风雨相随,共进共退、相互扶持。

  但是当时的立法考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成明日黄花,其表现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现代社会女性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第24条采取“夫妻捆绑主义”,不利于夫妻的个人人格独立和自由,会出现‘妻在家中坐,债从天上来’的情况。其二,现在社会中,夫妻双方均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加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立法者所希望看到的传统式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出现了夫妻一方背离婚姻道义,与他人勾结制造虚假债务损害另一方合法利益的行为,侵害了夫妻非举债一方的知情权、同意权和正当财产权利,造成“24条受害者”的社会现象。

  “共债共签”原则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全文一共四条,笔者将逐条进行解释:

  首先,第一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由本条可知,夫妻双方基于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才能成为夫妻共同债务,这种“共同意思”的表现形式为共同签字或者一方事后追认等,所以所谓“共债共签”只是夫妻共同债务的其中一种形式,只要证明基于夫妻共同意思所负的债务皆可以称为之夫妻共同债务。

  其次,第二条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本条目的在于将日常生活债务从夫妻债务中抽离出来,将“共债共签将”原则锁定在超出日常生活的家庭债务范围内,对于日常家庭生活债务无论是否“共签”均为夫妻共同债务;而对于超出日常家庭生活的债务,只有夫妻双方“共签或者共同意思”才能成为夫妻共同债务。而在如何理解“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问题上,并没有一个具体“统一标准”,在具体裁判过程中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进行综合判断。

  再次,第三条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本条规范的对象是“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实质上扩大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形成的债务,而且将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也纳入其中。但是,本条对于债权人的举证责任要求较高,要求债权人就夫妻一方举债用于了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以及基于共同意思表示,这会导致债权人的举证困难,甚至是举证不能。

  本条所规定的“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通常包括哪些呢?此种债务一般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一方举债后,用于其个人挥霍甚至用于违法犯罪的情形,比如因为赌博、吸毒等欠下的债务等;其二是夫妻一方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所形成的债务等。

  最后,第四条规定,“本解释自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本解释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解释相抵触的,以本解释为准。”本条是关于法律实施和法律效力的规定。

  风险防范建议

  共债共签原则下,债权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

  首先,债权人应当在债务人举债前后,尽可能尝试用电话、微信、短信、书信等各种办法,和债务人配偶取得联系以配偶一方对债务的追认,便于日后涉诉债权人进行举证。

  其次,在借贷协议中应当明确借款的具体用途为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产经营,来避免发生纠纷时无力举证。

  最后,债权人在借款前应当对债务人的家庭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如债务人的信誉、是否涉诉、其与配偶的感情状况、有无离婚可能、是否分居、配偶工作情况、工资收入情况。在借款后也应及时跟进债务人的资金使用情况,保障资金安全。

  法律指引: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