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岗”、“调岗”的法律依据?劳动者应如何应对?

2021/08/21 14:50:43 查看7046次 来源:陈杰律师

“待岗”、“调岗”是企业行使用工自主权的主要表现。实质也是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的方式。但这种权利的行使是不是不受法律限制或者说法律如何限制,是企业和劳动者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法律依据:

1、《劳动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2、《劳动法》第17条第1款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3、《劳动合同法》第29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第35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第103号令》第18条规定:企业享有人事管理权,其中规定企业对未上岗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可安排其他工作,包括到工作岗位上工作;可以从优秀工人中选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职务和待遇由企业自主决定。第19条规定:企业享有工资、奖金分配权,其中规定企业有权制定职工晋级增薪、降级减薪的条件和时间。

根据以上规定可知,不管是“待岗”、还是“调岗”,用人单位都必须经过与劳动者协商,经过劳动者的同意,才可以实施。

二、“待岗”、“调岗”后的法律后果。

通常情况下,“待岗”、“调岗”后,都会意味着劳动者的薪资待遇下降。“待岗”期间因劳动者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只能发放“生活费”。而生活费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来计算的。“调岗”的情况下,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待遇都有可能发生变更。如果与原工作岗位待遇状况持平那对劳动者来说影响不大,如果待遇下降,对于大多数劳动者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三、用人单位通知劳动者“待岗”、“调岗”的原因和情形:

1、原因:大多数情况下,用人单位这么做的原因都是为了避免支付高额的经济补偿金而通过这种方式逼迫员工自动离职。也有少部分是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良,出于无奈,既需要员工的工作经验,又暂时支付不了员工的高额工资而采取的折中策略。

2、可以“待岗”、“调岗”的情形:

以下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既可以按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为了避免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与劳动者协商,以“待岗”、“调岗”的方式变更劳动合同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综上,用人单位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才能采取“待岗”、“调岗”的方式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否则,在法律上就是违法或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

对于劳动者来说,用人单位如果采取了上述措施逼迫员工离职,劳动者能做的就是与用人单位协商,及时提出异议,并在没有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继续在原岗位工作,而不能以不到岗来进行对抗。否则,用人单位就能可以“旷工”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而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当然,如果企业的确出现了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还是应当本着相互体谅的原则,在不扩大双方损失的情况下,协商解决。因为维权对于劳动者来说,成本还是相对较高的。


律师资料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