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律师谈:从“亮证女”事件看,谁在滥用我们的个人信息?

2025/08/02 12:50:22 查看68次 来源:贾慈航律师

7月下旬,广西防城港一则“奔驰女亮证逼路”的视频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争执中,奔驰车女司机不仅亮出证件“施压”,更精准报出对方的家庭住址和姓氏。男子将相关视频发布到网上后,当地民警晚上便到其父母家中,要求其删除视频并向女司机道歉,理由是男子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此事件让网友脊背发凉——“我的个人信息,怎么成了别人的‘武器’?”有一天是不是某些人能够不经法定程序和我的同意,随意查到我名下的财产信息,并将财产随意转出呢?

   这不是个例。贾律师在处理离婚案件时遇到过更荒唐的事:男方凭借在派出所的“关系”,轻松获取女方的旅馆入住记录,甚至能实时掌握其行踪。此事件让人联想到上海因910元车费而喝药自杀的河南小伙,当时民警连车主的电话都没有提供给他。一边是普通人查询信息时被层层法规束缚(律师查户籍要带齐介绍信、合同、证件复印件,查车辆信息更是凭法院调查令),一边是某些人动动手指就能把他人隐私“玩弄于股掌”,这样的反差,刺痛了太多人对“信息安全”的敏感神经。

你的隐私,可能正被“暗箱操作”

   个人信息到底有多“脆弱”?答案是:比你想象中更没安全感。

   从“亮证女”随口报出的住址,到离婚案件中被泄露的住宿记录,这些看似“神通广大”的操作,本质上都是对个人信息的滥用。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住址、行踪轨迹、住宿记录等都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非因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等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查询。

   但现实中,总有人试图钻空子:可能是手握权限的公职人员“徇私”,用内部系统为亲友“行方便”;也可能是信息产业链上的“中间商”,通过非法渠道倒卖数据。更可怕的是,这些操作往往披着“熟人帮忙”“内部渠道”的外衣,藏在暗处难以察觉。

官方系统“留痕”,为何管不住滥用?

   有人或许会问:官方系统查询难道不记录吗?

事实上,正规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公安机关的警综平台)对每一次查询都有严格留痕,查询人、查询时间、查询内容一目了然。这些记录本是“防火墙”,用来追溯违规操作,但为何还会出现信息泄露?

    问题就出在“执行”二字。留痕不等于“有效监管”,如果对查询行为的审核流于形式,对违规操作的惩处不够严厉,“留痕”就成了摆设。就像那位能查到妻子行踪的丈夫,其背后的“关系”显然绕过了正常流程——当规则向“人情”让步,再严密的系统也会出现漏洞。

   别让“信息特权”毁掉信任

   法律早已划下红线:《民法典》明确个人隐私受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禁止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刑法》更是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量刑提高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法律的威慑力,需要在每一次违规行为被追责时体现。根据最新的通报,针对“亮证女”事件,当地已成立调查组核查信息来源;那些靠“关系”查隐私的操作,也该被拽出水面晒太阳。

毕竟,我们期待的不是“谁能滥用信息”的较量,而是“每个人的隐私都被认真守护”的安全感。当律师按规矩办事时不觉得繁琐,当普通人不必担心“被监视”,这样的信息时代,才配得上“安全”二字。

你的信息安全,不该是某些人的“特权”牺牲品。若你也曾遭遇信息泄露,不妨勇敢发声——对滥用说“不”,就是在为自己的安全感投票。

如果您遇到法律问题可以联系贾律师。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

Copyright©2004-2021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