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08:53:52 查看44次 来源:张万军律师(内科大法学教授 法学博士)律师
作者简介:张万军,江苏连云港东海县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教内蒙古科技大学法学系,法学教授,内蒙古钢苑律师事务所律师。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强奸罪因其高度隐蔽性、证据单一性及社会敏感性,往往成为刑事辩护领域的难点。如何在这一类案件中为被告人争取合法权益,非常考验辩护律师的专业能力。张万军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法学系教授,内蒙古钢苑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包头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专注刑事辩护领域二十余年,代理多起疑难复杂强奸案件。本文结合张万军教授代理的部分典型案例,结合司法实践中疑难案例及刑法理论,梳理有效辩护的核心要点,为公众呈现一场强奸案罪与非罪的深度探讨。
一、精准突破证据链:从“孤证不能定案”到合理怀疑
《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张万军教授指出,强奸案中若仅有被害人陈述,缺乏客观证据,如物证、DNA鉴定、监控录像等,则证据链条存在重大瑕疵,辩护人应以此为突破口,强调“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例如,在张教授代理的“H某涉嫌强奸案”中,被害人L某指控H某对其实施强奸,但即使获得了DNA等证据,也只能证明两人发生过性行为,无证据证明H某存在强奸罪客观行为要素,最终检察院采纳了张万军教授的不起诉意见。
张万军教授指出,“一对一”强奸案中,若缺乏直接证据,需通过间接证据的体系化运用还原事实。例如,在醉酒型强奸案中,可结合被害人案发前后的行为、双方关系亲疏、现场环境等,综合判断被害人是否处于意志受限状态。若证据链条无法闭合,应坚决主张“疑罪从无”。
二、破解被害人陈述矛盾:稳定性与逻辑性审查
《刑诉法解释》要求,被害人陈述需具备稳定性与合理性。张万军教授强调,若被害人多次陈述关键情节不一致,如时间、地点、行为细节,或报案动机存疑,如案发后未及时报警却因经济纠纷反悔,则其证言可信度将大打折扣。
在T某被强奸案中,张教授通过分析微信聊天记录发现,T某在遭受威胁后,迅速将关注点转向索要钱款,并多次主动协商见面时间。尽管H某曾发送威胁信息,但T某的后续行为表明其并未陷入“不敢反抗”境地,而是基于经济利益自愿发生关系。
张万军教授认为,此类案件辩护人需重点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客观证据的契合度。例如,若被害人声称激烈反抗,但体表无伤痕、衣物未破损,或案发后仍与被告人保持正常联系,则应质疑陈述的真实性。此外,延迟报案需结合社会心理因素,如羞耻感、家庭压力等进行合理化解释,避免简单归因于“违背意志”。
三、被害人意志的核心:同意有效性的实质判断
强奸罪的本质在于“违背妇女意志”。张万军教授提出,若虚构婚恋承诺或经济利益,仅属动机错误,不构成强奸;但若冒充医生以治疗为名实施性侵,则直接动摇被害人对性行为性质的认知,构成刑事犯罪。
例如,在冯某案中,被告人以恋爱名义与被害人发生关系,但聊天记录显示被害人自愿赴约并表达好感。张教授认为,此案中冯某不构成强奸罪。张万军教授认为,判断被害人意志时,需动态考察行为手段与情境。例如,在“半推半就”案件中,若双方存在亲密关系、性行为中有言语互动,且无暴力痕迹,则“推”可能仅是羞怯表现,而非真实拒绝。辩护人应结合双方交往历史、案发环境等,还原被害人真实心理状态。
四、特殊场景辩护策略:熟人关系与强奸罪认定
熟人关系强奸案中,司法机关易受“通奸推定”思维影响。在郭某某案中,被害人指控表姐夫实施强奸,但案发时未呼救、无反抗痕迹,且双方此前关系亲密。张教授认为,郭某某不构成强奸罪。在熟人关系性侵案件中,司法机关需着重考察被害人的即时性反应,如是否存在明确的肢体反抗、呼救行为或利用环境条件实施自救的可能性,被害人客观上具备求救条件却未采取合理自救措施,需结合情境分析是否构成"默示同意"。对于性行为后提出经济诉求的情形,应区分补偿性索要与敲诈勒索的本质差异,避免将事后协商简单等同于事前自愿。
强奸案辩护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折射司法文明的尺度。张万军教授强调,辩护人应以证据审查为基石,以被害人意志为核心,兼顾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唯有摒弃偏见、深挖细节,才能在法律框架内为被告人筑起权利屏障,真正实现“不枉不纵”的法治理想。
该律师其他文集